五三文学网 www.53wx.com,倾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石弹落在水面上,掀起丈许高的水柱。
河上如箭飞梭向前的几艘小船剧烈晃动一下,并没有停下步伐,反而距离对岸越来越近。而岸边的明军火炮也发现了躲在土垒后面的蒙古投石机,炮弹如雨下,别说一台投石机,整个土垒都被直接抹去,看不出来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大批蒙古弓弩手呐喊着从草丛中、坑洼里跳出来,箭矢呼啸着横扫河面,几艘小船的速度也一下子慢了下来,等到小船顺着波浪冲上岸边,船上已经没有能够站立的人,几名明军士卒的尸体静静躺在船中,垂在外面的半具尸体还在流淌鲜血,将河水染红。
大凌河畔,激战正酣!
“蒙古鞑子的投石机暴露的差不多了,没有想到这蒙古鞑子好大的能耐,不但能在咱们眼皮子底下藏得住足足两三台投石机,还能把这么多弓弩手藏到草丛和坑洼中。”王大用放下千里眼轻轻叹息一声,“如果不是咱们谨慎小心的话,恐怕这第一次渡河,就要死伤不少啊。”
“就算这样,还是牺牲了这么多将士,”王虎臣摇了摇头,“不过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也不知道这对岸竟然还有这么多玄机。让第二批准备吧,蒙古鞑子能够拿出来的已经差不多了。”
明军的火炮还在进行覆盖射击,而百虎齐奔箭也在向船上推。毕竟明军的火箭虽然已经一步跨越实现了二级火箭,但是在性能上还有很多不稳定性,再加上产量不足,所以在远距离上很难做到精确的定点打击清除,所以为了确保能够更有效和及时的掩护明军上岸,王虎臣和王大用商量之后还是冒险将百虎齐奔箭搬上船。
对岸的蒙古军队在明军劈头盖脸的炮击之中四下逃窜,大多数人都能冲入原本藏身的地方,不过还是有上百人像无头苍蝇一般在河滩上乱闯,很快就被炮弹撕成碎片,他们这幅样子自然是引来对岸明军哈哈大笑。
“渡河!”王虎臣沉声下令,第二批准备好的明军士卒飞快登上船。
蒙古在这之前就把大小凌河两岸的船只销毁的差不多了,自然不可能给明军留下这么多可以挥霍的船只,这些船只都是镇海军从北洋舰队那里抢过来的。知道镇海军的难处,北洋舰队也没有多说什么,将船队中的舢板全都拿了出来,凑齐了这上百艘船只,总算是不用面对之前两淮军强渡白沟河时候无船可用的尴尬局面。
当炮击引起的弥漫烟尘渐渐平息的时候,对岸的蒙古士卒已经看不到踪影,不是被炮火撕裂就是藏身在坑洼之中。王虎臣和王大用并不知道,在明军火炮的压力下,实际上蒙古人这种利用天然的坑洼再加上自己挖掘的一些坑道进行防守,已经有了另一个时空中近现代堑壕战的雏形。
和近现代战争所用的坑道不一样,古代虽然也存在坑道作战,但是主要是将坑道修于地下,其目的自然是作为一个堡垒和藏兵的地方,逼迫对方不得不和自己在己方了如指掌的坑道之中作战,从而占据绝对的上风。现在在河北一带还能找到的宋辽时期宋军修建的地下坑道,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这种坑道的修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的宋军缺少足够的地理优势能够拿来阻挡辽军骑兵,一旦白沟河冰封,整个中原都是辽军放马之地,所以不得不采取之中转入地下类似于地道战的方式来和辽军骑兵纠缠。这样的坑道更多的是地道性质,自然算不上真正的堑壕。
而蒙古人所挖掘的这些坑道,其目的则是为了防止明军炮击对士卒造成大量杀伤,与此同时还能在明军上岸的时候及时通过弓弩进行拦截,这样的打法确实已经有了堑壕战的雏形,至少其目的和思想与堑壕战类似。
王虎臣和王大用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之间实际上已经推动了整个时代军事思想的进步,当然这也要归功于叶应武对于火器的重视以及兵部和工部对于火器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不过现在毕竟火炮问世算起来也没有多久,这些火炮还没有真的能够起到毁天灭地、“战争之神”的作用,所以蒙古人的这些坑道。主要还是利用原本的天然条件,并没有真的达到纵横交错,沟通内外的作用。
“弟兄们,跟我上!”不等船靠岸,带队的明军都头就已经率先冲下船,后面的士卒也是争先恐后的跳下来向前冲。
如果和之前的军队相比,恐怕明军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基层将领的带头冲锋,这些经历过战火的老卒,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喊的不是“给我上”而是“跟我上”,且不论这两个字的更改后面代表着多少深意,只是简简单单在气势上士卒们也自然更喜欢后者。也正因为,大明的基层将领是损失最多的,但是大明军队的基础力量和基层战斗力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反而依旧有很多将士挤破了脑袋想要当上空出来的都头和十将位置,哪怕他们很清楚在下一场战役中他们很有可能因为身先士卒而第一个倒下。
这种大明基层将士的精神,一来得益于叶应武当初组建天武军的时候,就是本着只要精锐、只要不怕死之徒的宗旨,再加上几次大战的胜利,彻底凝聚了这一支军队的魂魄,使得逢敌争先成为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军队作战,其主要依据就是将士是否齐心协力,人心齐,泰山移,所有的将士都为了胜利而奋斗,那么自然会距离胜利越来越近。
一支军队获得团结力量的方式有很多种,在中国历朝历代,实际上都是通过私军或者乡军的方式,来自同一片土地上或者有着相同出身的人们,自然更能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到时候只要有一个合格的统帅即可所向披靡,但是相应的,如果统帅不合格,这一支军队虽然也能齐心协力,但是这齐心协力是齐心协力的逃跑。
对于当时组建天武军的叶应武来说,以各地的屯驻大军除了川蜀、广西等地民风彪悍且多年来和蒙古多有冲突交锋之外,都已经糜烂不堪,这一种传统的组建强军的方式自然已经无用,所以叶应武在无奈之下就只能选择另外一种方式,组建一支用信仰和对自己的忠诚支撑起来的军队。
这样叶应武就要冒很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一战失败,再也不能翻身。不过现在来看,无论是叶应武掌握住了历史的脉搏也好,受到了老天爷的眷顾也罢,叶应武终于还是带着天武军、带着他的大明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而大明军队也在一次次战火的锤炼之中变得更加坚强,不知不觉得,基层将领带头冲锋也成了大明军队的传统。
看着越来越近的明军将士,隐藏在坑洼和草丛中的蒙古弓弩手也纷纷站起来射击,毕竟他们为了方便行动,身上除了弓弩之外并没有携带多少长兵刃,如果不能阻止迎面掩杀的明军,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
石弹落在水面上,掀起丈许高的水柱。
河上如箭飞梭向前的几艘小船剧烈晃动一下,并没有停下步伐,反而距离对岸越来越近。而岸边的明军火炮也发现了躲在土垒后面的蒙古投石机,炮弹如雨下,别说一台投石机,整个土垒都被直接抹去,看不出来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大批蒙古弓弩手呐喊着从草丛中、坑洼里跳出来,箭矢呼啸着横扫河面,几艘小船的速度也一下子慢了下来,等到小船顺着波浪冲上岸边,船上已经没有能够站立的人,几名明军士卒的尸体静静躺在船中,垂在外面的半具尸体还在流淌鲜血,将河水染红。
大凌河畔,激战正酣!
“蒙古鞑子的投石机暴露的差不多了,没有想到这蒙古鞑子好大的能耐,不但能在咱们眼皮子底下藏得住足足两三台投石机,还能把这么多弓弩手藏到草丛和坑洼中。”王大用放下千里眼轻轻叹息一声,“如果不是咱们谨慎小心的话,恐怕这第一次渡河,就要死伤不少啊。”
“就算这样,还是牺牲了这么多将士,”王虎臣摇了摇头,“不过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也不知道这对岸竟然还有这么多玄机。让第二批准备吧,蒙古鞑子能够拿出来的已经差不多了。”
明军的火炮还在进行覆盖射击,而百虎齐奔箭也在向船上推。毕竟明军的火箭虽然已经一步跨越实现了二级火箭,但是在性能上还有很多不稳定性,再加上产量不足,所以在远距离上很难做到精确的定点打击清除,所以为了确保能够更有效和及时的掩护明军上岸,王虎臣和王大用商量之后还是冒险将百虎齐奔箭搬上船。
对岸的蒙古军队在明军劈头盖脸的炮击之中四下逃窜,大多数人都能冲入原本藏身的地方,不过还是有上百人像无头苍蝇一般在河滩上乱闯,很快就被炮弹撕成碎片,他们这幅样子自然是引来对岸明军哈哈大笑。
“渡河!”王虎臣沉声下令,第二批准备好的明军士卒飞快登上船。
蒙古在这之前就把大小凌河两岸的船只销毁的差不多了,自然不可能给明军留下这么多可以挥霍的船只,这些船只都是镇海军从北洋舰队那里抢过来的。知道镇海军的难处,北洋舰队也没有多说什么,将船队中的舢板全都拿了出来,凑齐了这上百艘船只,总算是不用面对之前两淮军强渡白沟河时候无船可用的尴尬局面。
当炮击引起的弥漫烟尘渐渐平息的时候,对岸的蒙古士卒已经看不到踪影,不是被炮火撕裂就是藏身在坑洼之中。王虎臣和王大用并不知道,在明军火炮的压力下,实际上蒙古人这种利用天然的坑洼再加上自己挖掘的一些坑道进行防守,已经有了另一个时空中近现代堑壕战的雏形。
和近现代战争所用的坑道不一样,古代虽然也存在坑道作战,但是主要是将坑道修于地下,其目的自然是作为一个堡垒和藏兵的地方,逼迫对方不得不和自己在己方了如指掌的坑道之中作战,从而占据绝对的上风。现在在河北一带还能找到的宋辽时期宋军修建的地下坑道,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这种坑道的修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的宋军缺少足够的地理优势能够拿来阻挡辽军骑兵,一旦白沟河冰封,整个中原都是辽军放马之地,所以不得不采取之中转入地下类似于地道战的方式来和辽军骑兵纠缠。这样的坑道更多的是地道性质,自然算不上真正的堑壕。
而蒙古人所挖掘的这些坑道,其目的则是为了防止明军炮击对士卒造成大量杀伤,与此同时还能在明军上岸的时候及时通过弓弩进行拦截,这样的打法确实已经有了堑壕战的雏形,至少其目的和思想与堑壕战类似。
王虎臣和王大用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之间实际上已经推动了整个时代军事思想的进步,当然这也要归功于叶应武对于火器的重视以及兵部和工部对于火器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不过现在毕竟火炮问世算起来也没有多久,这些火炮还没有真的能够起到毁天灭地、“战争之神”的作用,所以蒙古人的这些坑道。主要还是利用原本的天然条件,并没有真的达到纵横交错,沟通内外的作用。
“弟兄们,跟我上!”不等船靠岸,带队的明军都头就已经率先冲下船,后面的士卒也是争先恐后的跳下来向前冲。
如果和之前的军队相比,恐怕明军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基层将领的带头冲锋,这些经历过战火的老卒,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喊的不是“给我上”而是“跟我上”,且不论这两个字的更改后面代表着多少深意,只是简简单单在气势上士卒们也自然更喜欢后者。也正因为,大明的基层将领是损失最多的,但是大明军队的基础力量和基层战斗力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反而依旧有很多将士挤破了脑袋想要当上空出来的都头和十将位置,哪怕他们很清楚在下一场战役中他们很有可能因为身先士卒而第一个倒下。
这种大明基层将士的精神,一来得益于叶应武当初组建天武军的时候,就是本着只要精锐、只要不怕死之徒的宗旨,再加上几次大战的胜利,彻底凝聚了这一支军队的魂魄,使得逢敌争先成为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军队作战,其主要依据就是将士是否齐心协力,人心齐,泰山移,所有的将士都为了胜利而奋斗,那么自然会距离胜利越来越近。
一支军队获得团结力量的方式有很多种,在中国历朝历代,实际上都是通过私军或者乡军的方式,来自同一片土地上或者有着相同出身的人们,自然更能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到时候只要有一个合格的统帅即可所向披靡,但是相应的,如果统帅不合格,这一支军队虽然也能齐心协力,但是这齐心协力是齐心协力的逃跑。
对于当时组建天武军的叶应武来说,以各地的屯驻大军除了川蜀、广西等地民风彪悍且多年来和蒙古多有冲突交锋之外,都已经糜烂不堪,这一种传统的组建强军的方式自然已经无用,所以叶应武在无奈之下就只能选择另外一种方式,组建一支用信仰和对自己的忠诚支撑起来的军队。
这样叶应武就要冒很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一战失败,再也不能翻身。不过现在来看,无论是叶应武掌握住了历史的脉搏也好,受到了老天爷的眷顾也罢,叶应武终于还是带着天武军、带着他的大明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而大明军队也在一次次战火的锤炼之中变得更加坚强,不知不觉得,基层将领带头冲锋也成了大明军队的传统。
看着越来越近的明军将士,隐藏在坑洼和草丛中的蒙古弓弩手也纷纷站起来射击,毕竟他们为了方便行动,身上除了弓弩之外并没有携带多少长兵刃,如果不能阻止迎面掩杀的明军,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