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文学网 www.53wx.com,《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所谓万事开头难,为了搞个开门红,胡宗宪派出了自己的最强部属俞大猷,率领最精锐的部队,进攻一个看似已然唾手可得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汪直的养子毛海峰。在汪直被捕之后,他杀掉了夏正,却没有能够逃走,在岑港被明军团团围住,此时他的手下已逃散大半,只余不到千人。
胡宗宪以数倍的兵力和名将出马,准备一举扫灭这个走投无路的余孽。
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战斗正式开始。
此时的俞大猷已经升任都督佥事,手握军权,身经百战,连他也认为,打败毛海峰易如反掌。
但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总能带给人们惊喜,俞大猷集结大军进攻,遭到顽强抵抗,被敌方击退。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俞大猷并不以为意,但不久后他就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儿了。
进攻从春天开始,一直打到了夏天,风景变了,天气变了,每天的战报却从未改变。俞大猷拿出了看家本领,陆战海战,长矛火炮,挖坑耍诈,能用的都用了,岑港和毛海峰却依然纹丝不动,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明军的进攻。
毛海峰拼命了,不仅是为了求生,更是出于愤怒。在这场高水平的智力游戏中,他曾无比信任胡宗宪,相信他的许诺,相信事情终究会有一个妥善的解决。
但是当汪直被捕的消息传来时,他的所有期冀都变成了怒火,他认为自己被欺骗了,在他眼中,胡宗宪和王本固都是朝廷的人,没有任何区别。
俗话说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这人要是不怕死,也就没啥怕的了。俞大侠虽然武功盖世,也盖不住这位玩命的哥们儿,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一通王八拳下来,横扫少林的俞大侠也没了办法。
仗就这么打了下去,日日打夜夜打,春天走了,夏天来了,又是一个深秋。俞大猷急了,胡宗宪也急了,这么打下去,大伙儿就得在岑港过年了。
但他们终究没有和毛海峰共庆新春,说起来这还要归功于他们的一位共同领导——嘉靖。
上万人打上千人,打得春去秋来,竟然还没有个结果,嘉靖气得脑袋冒烟:你们都是饭桶不成?!
他直接下达了命令:
浙江总兵俞大猷,作战不利,限期一月,必取岑港!如到期不取,自总兵以下,全数撤职查办!
这回俞大侠麻烦了,他去找胡宗宪,想请领导帮忙解决问题。
然而,胡宗宪却连连摆手,愁眉苦脸地告诉他:打仗我是不行的,这个问题只有靠老兄你自己了,希望你早日建功,不然兄弟我迟早要跟着你一起下台。
找组织也不行了,俞大猷一跺脚,咬着牙又回了前线,督促军队日夜攻打。但毛海峰这次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发誓顽抗到底,攻了二十多天仍然没有效果。
眼看期限快到了,俞大猷百般无奈,只得用上了最后一招——开会。
在会上,俞大猷再次鼓励部下奋勇作战,而且丝毫不怕丢脸,当众宣读了皇帝骂他的那封谕示,然后明白地告诉大家,皇帝发怒了,后果很严重,你们还有什么本事,赶紧使出来,要不然等老子完蛋了,你们一个也跑不掉,都得陪我下去!
这话是有来由的,嘉靖的旨意讲明,如不能按时歼敌,自总兵以下全数革职查问。总兵是俞大猷,下面还有好几个级别,分别是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俞大侠的意思是,这是个集体大黑锅,我要背,你们也得要背!
大家都慌了,为了保住饭碗,纷纷回营积极准备。就在这时,一个参将找到了俞大猷,自告奋勇地表示愿意充当先锋,剿灭毛海峰。
看着这位毛遂自荐的参将,俞大猷发出了疑问:
“你有把握吗?”
参将信心十足地回答道:
“必尽全力,以获全胜!”
俞大猷点了点头,但心里实在没谱,自己都打不了的仗,谁能打?不过火烧眉毛之际,也只能凑合了。
历时数月的岑港之战
但这位参将领命之后,却没有立即行动,反而减少了进攻次数,只是每天派几个小兵到敌军阵前叫阵,除此之外啥也不干。俞大猷多次催促,却依然故我,从不动兵。
期限越来越近,皇帝也等不及了,还没到一个月,就下令免去俞大猷等人的官职,末了还放了句话——暂不追究,戴罪立功。
免了职还叫不追究?照这意思,如果再打不下来,大家就要手牵手进牢房了。就在俞大侠心急如焚,准备亲自抄家伙出去拼命的时候,捷报传来,岑港终于被攻克了。
一直以来,俞大猷的这位部属并没有消极怠工。因为他使用的,是一种极为巧妙的心理战术,先减缓进攻的节奏,麻痹对方紧绷的神经,同时仔细勘察地形,选择合适的突破口,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发动总攻,歼灭敌军。
就这样,历时近半年的岑港之战落下了帷幕。在此战中,明军伤亡近三千余人,歼敌不到千人,并有部分倭寇成功突围逃窜,可谓是灰头土面,丢尽了脸。
但嘉靖同志还是很够意思的,他兑现了承诺,没有处罚俞大猷等人,并将他们官复原职。
逃过一劫的俞大猷感慨万千,专程找到他的那位得力部下,由衷地感叹道:
“惭愧,惭愧,我不如你啊。”
这话其实不新鲜,因为俞大侠一向是个谦虚的人。然而后世之人几乎一致认定,他的这句话并非谦虚,而是事实。
伟大的俞大猷终于遇到了一个比他更伟大的将领,这位参将的名字,叫做戚继光。
生下来就是将军
洪武十四年(1381),名将傅友德、蓝玉率军远征云南,一路所向披靡,战况十分顺利。不久之后,元朝守将梁王自尽,云南全境平定。
战争结束之后,傅友德依照惯例,向朝廷送交了阵亡军官名单,以供追认。
而当朱元璋翻阅这份名单时,目光停留在了一个名字上——戚祥。
这是个他所熟悉的名字,二十八年前(元至正十三年,1353),当他刚与郭子兴决裂、进军定远之时,这个人赶来投奔他,并作为他的亲兵跟随他东征西讨,立下了很多功劳。
于是他下达了一道影响深远的命令:
“授戚祥之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任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世袭罔替!”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说从今以后,这家人只要不死绝,能生儿子,这个将军的位置就是他们戚家的,直到大明公司倒闭为止。
于是自此之后,戚家一直揣着这张长期饭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历代子孙才能实在有限,虽说勤勤恳恳,却也没出什么了不得的人物,直到一百四十八年后的那个深夜。
嘉靖七年十月初一,江南漕运把总戚景通在不安中等来了儿子的诞生,虽说出生时间是在子时,但等戚老爹忙完妇产科工作时,天已经亮了。
东方破晓,太阳初起,阳光射透云层,耀眼的光辉映照着世间万物。戚景通放下了手中的尿布,看着窗外阴霾尽去,光照万里的一幕,给自己的儿子取下了名字:
“就叫他继光吧。”
在日本的战史书籍中,有一个用来形容战争结局的词语,使用频率极高,那就是玉碎。
但这里所谓的玉碎,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豪壮,因为根据日本人的习惯,只要死在战场上,无论你是战死、病死、饿死,还是逃跑时不幸摔死,统统都叫玉碎。
比如当年孙立人在缅甸大败日军,活埋上千名日本兵,日本国内的相关标题就是“大日本帝国缅甸皇军英勇玉碎”——虽然一点也不英勇。
如果把这个概念套用到戚继光的身上,那他的外号就应该叫粉碎机,因为根据统计,在那几年,但凡遇上他的日本倭寇,玉碎率一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戚继光历十三战,每战横扫敌军,几近全歼,最大伤亡仅六十九人,敌我伤亡平均比例为30:1,空前绝后,彪炳史册。
戚继光,这个名字将成为倭寇们最可怕的噩梦。
自古以来,爵位可以世袭,但天才是不世出的。作为天才的父亲,戚景通实在是个能力很一般的人,但他也有着两个不可多得的优点:老实、肯干。
所以,虽然他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官运却也不错,从登州指挥佥事升任大宁都指挥使,最后还荣调进京,担任神机营副将,成为明军中的高级将领。
一般说来,老爹是高干,家里自然差不了。然而,戚继光却是个例外,从小他的生活条件就很一般,这都要归功于他的父亲。
戚景通是个老实人,而且为人正直,从不搞灰色收入,曾几次主动上交工作对象送来的红包,屡次获得上级表扬,几十年如一日,只靠工资过日子。而在明代,这种行为的唯一结果就是清贫。
但戚景通并不以为意,相反,他还反复教导儿子要学习自己的好榜样,要为官清廉,建功立业。
事实证明,戚继光成功地达到了父亲的要求——仅限于第二点。
和众多读书人一样,戚继光自幼苦读诗书。由于他家境一般,且衣着朴素,许多富家子弟都瞧不起他。
然而,在他读到十岁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教书先生走进学堂,没有讲课,而是郑重其事地告诉所有同学,从今以后,和戚继光同学玩耍的时候要千万当心,不要有危险动作,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是会有大麻烦的。因为戚同学已经是四品将军了。
戚继光出生的时候,戚景通已经五十多岁了,到了嘉靖十七年,他估摸着自己年纪大了,就退休回了家。按照朝廷规定和个人意愿,他的职位将由十岁的戚继光继承,虽说手续还没有办,但戚继光已经是名义上的将军了。
一般人读几十年书,考中个进士,最多也就混个六品、七品官,还要苦巴巴熬资历。而戚继光同学年仅十岁,已然官居四品。所谓的高干子弟就是这样炼成的。
但这对于戚继光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很快,一个难题就将摆在他的面前。
因为根据朝廷规定,像戚继光这样的中高级别干部,出门必须要坐马车,可是戚继光家条件有限,买不起车,坐11路车又太丢面子,无奈之下,只好改成家里蹲了。
于是十岁的戚将军被迫辍学,待在家里苦读。此时,一位老师听说了这件事,便主动表示愿意上门教戚继光读书。
戚继光自然十分高兴,却又担心收费问题。那年头,请个家庭教师比买辆车也便宜不了多少。
但是过了很久,这位老师却从没有提过钱的事情,每天自费来往,教完走人,连饭都不吃。
戚继光十分纳闷,也感到非常愧疚。一天,他花了点钱,准备了非常丰盛的饭菜,想请老师吃顿饭。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老师看见满桌饭菜,竟然勃然大怒,不但不吃,还大声训斥道:
“你家境清贫,却如此奢费,难道我到你这里是为了吃饭吗?”
戚继光一语不发,立刻撤走了饭菜,老师的面孔才好看了些。他语重心长地对戚继光说道:
“你虽是世袭将军,却如此勤奋好学,实在难得。我上门教你,只愿你日后坚持不懈,早日成才,报效国家,便已不负我所望了。”
面对这位无私的导师,戚继光无言以对,只能眼含泪水,郑重地向老师行礼。
日子依然继续着,家境依然清贫,老师依然来访,依然分文不收,而戚继光也依然苦读不辍。但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
清苦却坚持操守,严谨而不计得失。从父亲和老师那里,戚继光确立了他一生的处世准则——以天下为己任,岂计个人荣辱!
参考消息
无后为大
据说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不是戚继光的爷爷亲生的,而是从他爷爷的堂兄弟那里过继来的,以便戚家的世袭职位有人继承。待到戚景通五十多岁时,戚继光才出生,是真正的老来得子。由于家族中连续两辈都出现过后嗣的继承危机,也使得戚继光特别在意自己何时能抱上儿子的问题。
于是,在不久后的一个夜晚,秉烛苦读之时,少年戚继光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以及他一生的理想: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在此后的四十年中,他一直虔诚地坚持着这个伟大的信念。
参考消息
戚继光的老师
这位免费的家庭教师叫梁,是当时一位有名的才子,富有治世之才,风度举止也为人称道。不知怎的,却屡次乡试不中。起初他为了维持生计,办了一家私塾,戚继光就是学生之一。戚继光被迫回家后,为了让这个好学勤勉的孩子能够继续读书,梁不但主动提出上门授课,而且风里来雨里去,坚持兼顾着戚继光和私塾里的其他孩子。戚继光为官之后,梁也因品学和德行优秀被选为贡生,任沧州儒学训导,看来好人还是有好报。
。
所谓万事开头难,为了搞个开门红,胡宗宪派出了自己的最强部属俞大猷,率领最精锐的部队,进攻一个看似已然唾手可得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汪直的养子毛海峰。在汪直被捕之后,他杀掉了夏正,却没有能够逃走,在岑港被明军团团围住,此时他的手下已逃散大半,只余不到千人。
胡宗宪以数倍的兵力和名将出马,准备一举扫灭这个走投无路的余孽。
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战斗正式开始。
此时的俞大猷已经升任都督佥事,手握军权,身经百战,连他也认为,打败毛海峰易如反掌。
但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总能带给人们惊喜,俞大猷集结大军进攻,遭到顽强抵抗,被敌方击退。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俞大猷并不以为意,但不久后他就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儿了。
进攻从春天开始,一直打到了夏天,风景变了,天气变了,每天的战报却从未改变。俞大猷拿出了看家本领,陆战海战,长矛火炮,挖坑耍诈,能用的都用了,岑港和毛海峰却依然纹丝不动,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明军的进攻。
毛海峰拼命了,不仅是为了求生,更是出于愤怒。在这场高水平的智力游戏中,他曾无比信任胡宗宪,相信他的许诺,相信事情终究会有一个妥善的解决。
但是当汪直被捕的消息传来时,他的所有期冀都变成了怒火,他认为自己被欺骗了,在他眼中,胡宗宪和王本固都是朝廷的人,没有任何区别。
俗话说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这人要是不怕死,也就没啥怕的了。俞大侠虽然武功盖世,也盖不住这位玩命的哥们儿,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一通王八拳下来,横扫少林的俞大侠也没了办法。
仗就这么打了下去,日日打夜夜打,春天走了,夏天来了,又是一个深秋。俞大猷急了,胡宗宪也急了,这么打下去,大伙儿就得在岑港过年了。
但他们终究没有和毛海峰共庆新春,说起来这还要归功于他们的一位共同领导——嘉靖。
上万人打上千人,打得春去秋来,竟然还没有个结果,嘉靖气得脑袋冒烟:你们都是饭桶不成?!
他直接下达了命令:
浙江总兵俞大猷,作战不利,限期一月,必取岑港!如到期不取,自总兵以下,全数撤职查办!
这回俞大侠麻烦了,他去找胡宗宪,想请领导帮忙解决问题。
然而,胡宗宪却连连摆手,愁眉苦脸地告诉他:打仗我是不行的,这个问题只有靠老兄你自己了,希望你早日建功,不然兄弟我迟早要跟着你一起下台。
找组织也不行了,俞大猷一跺脚,咬着牙又回了前线,督促军队日夜攻打。但毛海峰这次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发誓顽抗到底,攻了二十多天仍然没有效果。
眼看期限快到了,俞大猷百般无奈,只得用上了最后一招——开会。
在会上,俞大猷再次鼓励部下奋勇作战,而且丝毫不怕丢脸,当众宣读了皇帝骂他的那封谕示,然后明白地告诉大家,皇帝发怒了,后果很严重,你们还有什么本事,赶紧使出来,要不然等老子完蛋了,你们一个也跑不掉,都得陪我下去!
这话是有来由的,嘉靖的旨意讲明,如不能按时歼敌,自总兵以下全数革职查问。总兵是俞大猷,下面还有好几个级别,分别是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俞大侠的意思是,这是个集体大黑锅,我要背,你们也得要背!
大家都慌了,为了保住饭碗,纷纷回营积极准备。就在这时,一个参将找到了俞大猷,自告奋勇地表示愿意充当先锋,剿灭毛海峰。
看着这位毛遂自荐的参将,俞大猷发出了疑问:
“你有把握吗?”
参将信心十足地回答道:
“必尽全力,以获全胜!”
俞大猷点了点头,但心里实在没谱,自己都打不了的仗,谁能打?不过火烧眉毛之际,也只能凑合了。
历时数月的岑港之战
但这位参将领命之后,却没有立即行动,反而减少了进攻次数,只是每天派几个小兵到敌军阵前叫阵,除此之外啥也不干。俞大猷多次催促,却依然故我,从不动兵。
期限越来越近,皇帝也等不及了,还没到一个月,就下令免去俞大猷等人的官职,末了还放了句话——暂不追究,戴罪立功。
免了职还叫不追究?照这意思,如果再打不下来,大家就要手牵手进牢房了。就在俞大侠心急如焚,准备亲自抄家伙出去拼命的时候,捷报传来,岑港终于被攻克了。
一直以来,俞大猷的这位部属并没有消极怠工。因为他使用的,是一种极为巧妙的心理战术,先减缓进攻的节奏,麻痹对方紧绷的神经,同时仔细勘察地形,选择合适的突破口,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发动总攻,歼灭敌军。
就这样,历时近半年的岑港之战落下了帷幕。在此战中,明军伤亡近三千余人,歼敌不到千人,并有部分倭寇成功突围逃窜,可谓是灰头土面,丢尽了脸。
但嘉靖同志还是很够意思的,他兑现了承诺,没有处罚俞大猷等人,并将他们官复原职。
逃过一劫的俞大猷感慨万千,专程找到他的那位得力部下,由衷地感叹道:
“惭愧,惭愧,我不如你啊。”
这话其实不新鲜,因为俞大侠一向是个谦虚的人。然而后世之人几乎一致认定,他的这句话并非谦虚,而是事实。
伟大的俞大猷终于遇到了一个比他更伟大的将领,这位参将的名字,叫做戚继光。
生下来就是将军
洪武十四年(1381),名将傅友德、蓝玉率军远征云南,一路所向披靡,战况十分顺利。不久之后,元朝守将梁王自尽,云南全境平定。
战争结束之后,傅友德依照惯例,向朝廷送交了阵亡军官名单,以供追认。
而当朱元璋翻阅这份名单时,目光停留在了一个名字上——戚祥。
这是个他所熟悉的名字,二十八年前(元至正十三年,1353),当他刚与郭子兴决裂、进军定远之时,这个人赶来投奔他,并作为他的亲兵跟随他东征西讨,立下了很多功劳。
于是他下达了一道影响深远的命令:
“授戚祥之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任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世袭罔替!”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说从今以后,这家人只要不死绝,能生儿子,这个将军的位置就是他们戚家的,直到大明公司倒闭为止。
于是自此之后,戚家一直揣着这张长期饭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历代子孙才能实在有限,虽说勤勤恳恳,却也没出什么了不得的人物,直到一百四十八年后的那个深夜。
嘉靖七年十月初一,江南漕运把总戚景通在不安中等来了儿子的诞生,虽说出生时间是在子时,但等戚老爹忙完妇产科工作时,天已经亮了。
东方破晓,太阳初起,阳光射透云层,耀眼的光辉映照着世间万物。戚景通放下了手中的尿布,看着窗外阴霾尽去,光照万里的一幕,给自己的儿子取下了名字:
“就叫他继光吧。”
在日本的战史书籍中,有一个用来形容战争结局的词语,使用频率极高,那就是玉碎。
但这里所谓的玉碎,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豪壮,因为根据日本人的习惯,只要死在战场上,无论你是战死、病死、饿死,还是逃跑时不幸摔死,统统都叫玉碎。
比如当年孙立人在缅甸大败日军,活埋上千名日本兵,日本国内的相关标题就是“大日本帝国缅甸皇军英勇玉碎”——虽然一点也不英勇。
如果把这个概念套用到戚继光的身上,那他的外号就应该叫粉碎机,因为根据统计,在那几年,但凡遇上他的日本倭寇,玉碎率一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戚继光历十三战,每战横扫敌军,几近全歼,最大伤亡仅六十九人,敌我伤亡平均比例为30:1,空前绝后,彪炳史册。
戚继光,这个名字将成为倭寇们最可怕的噩梦。
自古以来,爵位可以世袭,但天才是不世出的。作为天才的父亲,戚景通实在是个能力很一般的人,但他也有着两个不可多得的优点:老实、肯干。
所以,虽然他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官运却也不错,从登州指挥佥事升任大宁都指挥使,最后还荣调进京,担任神机营副将,成为明军中的高级将领。
一般说来,老爹是高干,家里自然差不了。然而,戚继光却是个例外,从小他的生活条件就很一般,这都要归功于他的父亲。
戚景通是个老实人,而且为人正直,从不搞灰色收入,曾几次主动上交工作对象送来的红包,屡次获得上级表扬,几十年如一日,只靠工资过日子。而在明代,这种行为的唯一结果就是清贫。
但戚景通并不以为意,相反,他还反复教导儿子要学习自己的好榜样,要为官清廉,建功立业。
事实证明,戚继光成功地达到了父亲的要求——仅限于第二点。
和众多读书人一样,戚继光自幼苦读诗书。由于他家境一般,且衣着朴素,许多富家子弟都瞧不起他。
然而,在他读到十岁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教书先生走进学堂,没有讲课,而是郑重其事地告诉所有同学,从今以后,和戚继光同学玩耍的时候要千万当心,不要有危险动作,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是会有大麻烦的。因为戚同学已经是四品将军了。
戚继光出生的时候,戚景通已经五十多岁了,到了嘉靖十七年,他估摸着自己年纪大了,就退休回了家。按照朝廷规定和个人意愿,他的职位将由十岁的戚继光继承,虽说手续还没有办,但戚继光已经是名义上的将军了。
一般人读几十年书,考中个进士,最多也就混个六品、七品官,还要苦巴巴熬资历。而戚继光同学年仅十岁,已然官居四品。所谓的高干子弟就是这样炼成的。
但这对于戚继光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很快,一个难题就将摆在他的面前。
因为根据朝廷规定,像戚继光这样的中高级别干部,出门必须要坐马车,可是戚继光家条件有限,买不起车,坐11路车又太丢面子,无奈之下,只好改成家里蹲了。
于是十岁的戚将军被迫辍学,待在家里苦读。此时,一位老师听说了这件事,便主动表示愿意上门教戚继光读书。
戚继光自然十分高兴,却又担心收费问题。那年头,请个家庭教师比买辆车也便宜不了多少。
但是过了很久,这位老师却从没有提过钱的事情,每天自费来往,教完走人,连饭都不吃。
戚继光十分纳闷,也感到非常愧疚。一天,他花了点钱,准备了非常丰盛的饭菜,想请老师吃顿饭。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老师看见满桌饭菜,竟然勃然大怒,不但不吃,还大声训斥道:
“你家境清贫,却如此奢费,难道我到你这里是为了吃饭吗?”
戚继光一语不发,立刻撤走了饭菜,老师的面孔才好看了些。他语重心长地对戚继光说道:
“你虽是世袭将军,却如此勤奋好学,实在难得。我上门教你,只愿你日后坚持不懈,早日成才,报效国家,便已不负我所望了。”
面对这位无私的导师,戚继光无言以对,只能眼含泪水,郑重地向老师行礼。
日子依然继续着,家境依然清贫,老师依然来访,依然分文不收,而戚继光也依然苦读不辍。但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
清苦却坚持操守,严谨而不计得失。从父亲和老师那里,戚继光确立了他一生的处世准则——以天下为己任,岂计个人荣辱!
参考消息
无后为大
据说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不是戚继光的爷爷亲生的,而是从他爷爷的堂兄弟那里过继来的,以便戚家的世袭职位有人继承。待到戚景通五十多岁时,戚继光才出生,是真正的老来得子。由于家族中连续两辈都出现过后嗣的继承危机,也使得戚继光特别在意自己何时能抱上儿子的问题。
于是,在不久后的一个夜晚,秉烛苦读之时,少年戚继光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以及他一生的理想: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在此后的四十年中,他一直虔诚地坚持着这个伟大的信念。
参考消息
戚继光的老师
这位免费的家庭教师叫梁,是当时一位有名的才子,富有治世之才,风度举止也为人称道。不知怎的,却屡次乡试不中。起初他为了维持生计,办了一家私塾,戚继光就是学生之一。戚继光被迫回家后,为了让这个好学勤勉的孩子能够继续读书,梁不但主动提出上门授课,而且风里来雨里去,坚持兼顾着戚继光和私塾里的其他孩子。戚继光为官之后,梁也因品学和德行优秀被选为贡生,任沧州儒学训导,看来好人还是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