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53wx.com,大明文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想到‘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林延潮思绪翻涌,这八个字是什么,是圣贤之道。
自己要为尚书作注时,将来要立言,让自己名满天下。
就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其他汉儒,宋儒的后面,只是用尚书的经义来诠释圣贤的思想,而应该是用尚书的经义来诠释自己的思想才对。
这才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精髓,成为名儒的道、
林延潮想起当初读《大学》时,大学全篇经一传十。
经是孔子说的,就是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
传十是曾子说的,大体是解释,孔子的原话。曾子用注释孔子的原话,引申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理。
到了朱子写大学章句时,用了自己和程子的见解,来注释孔曾二人所言经一传十,他并没有亦步亦趋地作注释,而也是提出了自己的道。
注经有两种注法,一种是汉儒那般,只做训诂的功夫,无限苛刻地求圣贤古意,没有自己思想,还有一种是托古言志。
当然到了王阳明格竹子后,又是一种注法。
那王阳明格竹子来说。
大学里经一篇,致知在格物。
传三篇解释,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朱子注解,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还有几百字话,但大意格物穷理。王阳明问何为格物穷理,表示不理解,老师与他说,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的意思是。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于是王阳明就去格了七天的竹子,最后发烧病倒。
之后王阳明开创心学后,再也没有格过竹子。只是道尔等把经书解释再好,看起来再有道理,又怎么样,那只是圣贤的道理,却不是我的道理,只要我内心不认同。那就是然并卵!
没错,连托古都不必了,咱们直接用自己的想法来注经。
千百年来,有人著书立作,都离不开此三道。用理学心学来叙述。第一条道是有理无心,第二条道是先理后心,第三条道则是先心后理。
林延潮注尚书要取哪一道?
林延潮独自在书楼里,想了一天,第一条道已是过时了,汉儒的经历告诉我们,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第三条道自己更认同一点,不过相较于这个时代。前卫了一些。王学得到社会主流真正的认同,还需要几百年。
只有第二条路,看得更靠谱一些。更附和现在理学唱主角的大潮流。
每个理学弟子,为何要先拜孔子,拜孟子,再拜朱子,程子,依次拜下来。这是因为理学的宗旨,就是认为‘道统犹如天道。传承自有脉络,圣圣相承’。
先王之学。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口口相传,再之后汤传周文王,周公又传孔子。
所以我们理学的儒家弟子,可以高喊一声,我们学得是什么,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理也就在这里。
不过现在理学暮气有点重了,朱子之后,元明的经学,大体上就是把别人掰烂了揉碎了,咀嚼过一遍的东西,你再拿来再咀嚼一遍,吐出来再给别人吃。
说起来有点恶心,大体就是这样。
真正能替... -->>
想到‘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林延潮思绪翻涌,这八个字是什么,是圣贤之道。
自己要为尚书作注时,将来要立言,让自己名满天下。
就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其他汉儒,宋儒的后面,只是用尚书的经义来诠释圣贤的思想,而应该是用尚书的经义来诠释自己的思想才对。
这才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精髓,成为名儒的道、
林延潮想起当初读《大学》时,大学全篇经一传十。
经是孔子说的,就是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
传十是曾子说的,大体是解释,孔子的原话。曾子用注释孔子的原话,引申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理。
到了朱子写大学章句时,用了自己和程子的见解,来注释孔曾二人所言经一传十,他并没有亦步亦趋地作注释,而也是提出了自己的道。
注经有两种注法,一种是汉儒那般,只做训诂的功夫,无限苛刻地求圣贤古意,没有自己思想,还有一种是托古言志。
当然到了王阳明格竹子后,又是一种注法。
那王阳明格竹子来说。
大学里经一篇,致知在格物。
传三篇解释,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朱子注解,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还有几百字话,但大意格物穷理。王阳明问何为格物穷理,表示不理解,老师与他说,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的意思是。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于是王阳明就去格了七天的竹子,最后发烧病倒。
之后王阳明开创心学后,再也没有格过竹子。只是道尔等把经书解释再好,看起来再有道理,又怎么样,那只是圣贤的道理,却不是我的道理,只要我内心不认同。那就是然并卵!
没错,连托古都不必了,咱们直接用自己的想法来注经。
千百年来,有人著书立作,都离不开此三道。用理学心学来叙述。第一条道是有理无心,第二条道是先理后心,第三条道则是先心后理。
林延潮注尚书要取哪一道?
林延潮独自在书楼里,想了一天,第一条道已是过时了,汉儒的经历告诉我们,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第三条道自己更认同一点,不过相较于这个时代。前卫了一些。王学得到社会主流真正的认同,还需要几百年。
只有第二条路,看得更靠谱一些。更附和现在理学唱主角的大潮流。
每个理学弟子,为何要先拜孔子,拜孟子,再拜朱子,程子,依次拜下来。这是因为理学的宗旨,就是认为‘道统犹如天道。传承自有脉络,圣圣相承’。
先王之学。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口口相传,再之后汤传周文王,周公又传孔子。
所以我们理学的儒家弟子,可以高喊一声,我们学得是什么,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理也就在这里。
不过现在理学暮气有点重了,朱子之后,元明的经学,大体上就是把别人掰烂了揉碎了,咀嚼过一遍的东西,你再拿来再咀嚼一遍,吐出来再给别人吃。
说起来有点恶心,大体就是这样。
真正能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