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53wx.com,1627崛起南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过话说回来,李奈还是很羡慕海汉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果。虽然这套制度实施并没有几年,但目前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着实让外人眼馋,类似于小宝、符力等人,无论到哪里都足以独当一面了。而以大明传统的教育制度,这些出身贫苦的少年多半只能延续父辈的生活,继续在社会底层挣扎,就算能侥幸读两年私塾认识几个字,大体上也无助于他们改变自己的人生。
但海汉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能力拯救了他们,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这些少年便从李奈初识时的懵懂无知,变成了如今无数归化民心中想要效仿的榜样。而早几年各个商家为了能够学到海汉的造物之术,专门选派来三亚当学徒的子弟,现在也陆陆续续地有了一些成绩。不过海汉当初收这些人也是设有机关,入学之时就签了学徒合同,即便学成出师,也必须要继续留在海汉治下工作至少两年的时间。当然了,这些青少年在三亚待上了几年之后,即便毕业也未必还会愿意回到大明了。
李家几乎每年都会从族中选拔一些头脑聪颖的子弟到三亚这边求学,几年下来陆陆续续也有三四十人了。除了极少几个调皮鬼因为不守规矩而被海汉主动清退之外,绝大多数人目前仍在海汉治下的书院、作坊、农场等机构里学习先进的知识。李奈在李家的高层中算是来三亚频率最勤的一位,每次过来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都会抽空接见这些族中后辈,所以对于这些人的状况也比较了解。
虽然与这些后辈的接触机会不是很多,但李奈也明显能感觉到其中一部分人的心已经不在李家这边了。如果海汉肯放开口子给他们一个归化入籍的机会,那起码有六七成的人会选择放弃大明的国籍。至于说学成归来为李家、为福瑞丰效力,估计还抱着这个念头的只有十之二三了吧。
李奈并不会怪罪这些后辈到了三亚之后就逐步改变了初衷,因为他也很清楚想要靠着这种简单的学习模仿,将海汉的知识学问搬回大明去进行复制,并不能让福瑞丰成为能与海汉平起平坐的竞争对手,充其量也就是从单纯的代理经销商转变为可以自产一部分初级产品的综合代理商。海汉的生产技术可以学,但海汉的工业体系,管理制度,运营技巧,却不是这些学徒们所能搬回去的东西。
李奈的一个表弟是第一批到三亚学习军火制造技术的学徒,几年下来早就已经学会了制造海汉早期出品的二七、二八式火绳枪,但问题在于离了海汉的工业体系,制造这种武器就几乎只能依靠全手工完成,而其批量生产的精度就远远达不到海汉量产火绳枪的水平,甚至连弹丸都无法做到通用。此外由于纯手工制作所需的时间更长,枪支的制造成本也会相应上升,如果要达到与海汉产相近的质量,枪管的材料和所有的弹药也都得从海汉购入,最终算下来其实还没有直接从海汉人手里买划算,于是这个表弟学成之后也只能去做做武器维护维修的工作,至于家族原本想要自行建个作坊制造火绳枪的打算也就此作罢了。
类似这样的情形,在大明商人派学徒到海汉这边学习技术的大潮中并不少见,许多商人一开始只是盯准了那些利润最高的门类,并没有考虑其照搬到大明的可行性,但实际操作中过了一两年之后才慢慢发现,原来学到的都是屠龙之技,也只能在海汉人手底下派上用场,一旦回到大明就全无用处了。
不过尽管学习的成果与商人们的预计有所偏差,但每年仍然还是会有大量“委托培训”的生员来到海汉辖区当学徒。对于商人们来说,哪怕学不到太多的实用技术,这种学徒模式依然是维系双方关系的好办法,同时也能为商人们提供一个专属的消息渠道——毕竟很多事情不能单听海汉官方的一面之词,如果有自己人安排在三亚这边长期生活,那么自然也能得到一些更为确实的情报消息。
但这些学员在海汉的学习生涯是有天花板存在的,至少在他们获得归化籍之前是无法突破上限的。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归化籍的学员才能学到,而外来学员只能学到“怎么做”,却学不到“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而《快报》上所刊登的海汉将要加大教育普及力度的吹风文,李奈认为这也将在未来影响到外来学徒工、委培生在海汉体系中的地位。原本他们或许因为专业人才的短缺,还能接触到某些关键性的岗位和信息,但海汉加大对自己人的培养力度之后,不消多久就会有人逐步填补这些外来者的位置,顶替掉他们在海汉治下的工作机会。这对于某些一心想要依靠学徒挖走海汉核心技术的商人来说,大概并不算是一个好消息。
当然了,《快报》上的这篇文章将真实目的隐藏得比较深,如果不是李奈这种熟悉海汉政策并且有过深入研究的人,很难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篇文章会带起什么样的节奏。李奈决定这次回去之后,便要向父辈建言,让某些生活在三亚又心向海汉的族中后辈得到解放,自行选择是否加入海汉归化籍。这样做或许短期内会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毕竟这当学徒也是另外交了学费,不过长期来看肯定会有助于李家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说不定过个三五七年之后,这些从李家庄走出去的青少年也会有机会成长为海汉归化民中的骨干,到时候所能给予李家的帮助,或许就不是学着造个火枪,吹个玻璃瓶能相提并论的程度了。
李奈取过桌上的纸笔,将自己刚才想到的事一一写下来。否则明天一觉醒来,说不定就忘了此时的一些重要想法。
随从敲门进来,往书桌上的灯盏里添了些油,拨... -->>
不过话说回来,李奈还是很羡慕海汉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果。虽然这套制度实施并没有几年,但目前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着实让外人眼馋,类似于小宝、符力等人,无论到哪里都足以独当一面了。而以大明传统的教育制度,这些出身贫苦的少年多半只能延续父辈的生活,继续在社会底层挣扎,就算能侥幸读两年私塾认识几个字,大体上也无助于他们改变自己的人生。
但海汉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能力拯救了他们,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这些少年便从李奈初识时的懵懂无知,变成了如今无数归化民心中想要效仿的榜样。而早几年各个商家为了能够学到海汉的造物之术,专门选派来三亚当学徒的子弟,现在也陆陆续续地有了一些成绩。不过海汉当初收这些人也是设有机关,入学之时就签了学徒合同,即便学成出师,也必须要继续留在海汉治下工作至少两年的时间。当然了,这些青少年在三亚待上了几年之后,即便毕业也未必还会愿意回到大明了。
李家几乎每年都会从族中选拔一些头脑聪颖的子弟到三亚这边求学,几年下来陆陆续续也有三四十人了。除了极少几个调皮鬼因为不守规矩而被海汉主动清退之外,绝大多数人目前仍在海汉治下的书院、作坊、农场等机构里学习先进的知识。李奈在李家的高层中算是来三亚频率最勤的一位,每次过来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都会抽空接见这些族中后辈,所以对于这些人的状况也比较了解。
虽然与这些后辈的接触机会不是很多,但李奈也明显能感觉到其中一部分人的心已经不在李家这边了。如果海汉肯放开口子给他们一个归化入籍的机会,那起码有六七成的人会选择放弃大明的国籍。至于说学成归来为李家、为福瑞丰效力,估计还抱着这个念头的只有十之二三了吧。
李奈并不会怪罪这些后辈到了三亚之后就逐步改变了初衷,因为他也很清楚想要靠着这种简单的学习模仿,将海汉的知识学问搬回大明去进行复制,并不能让福瑞丰成为能与海汉平起平坐的竞争对手,充其量也就是从单纯的代理经销商转变为可以自产一部分初级产品的综合代理商。海汉的生产技术可以学,但海汉的工业体系,管理制度,运营技巧,却不是这些学徒们所能搬回去的东西。
李奈的一个表弟是第一批到三亚学习军火制造技术的学徒,几年下来早就已经学会了制造海汉早期出品的二七、二八式火绳枪,但问题在于离了海汉的工业体系,制造这种武器就几乎只能依靠全手工完成,而其批量生产的精度就远远达不到海汉量产火绳枪的水平,甚至连弹丸都无法做到通用。此外由于纯手工制作所需的时间更长,枪支的制造成本也会相应上升,如果要达到与海汉产相近的质量,枪管的材料和所有的弹药也都得从海汉购入,最终算下来其实还没有直接从海汉人手里买划算,于是这个表弟学成之后也只能去做做武器维护维修的工作,至于家族原本想要自行建个作坊制造火绳枪的打算也就此作罢了。
类似这样的情形,在大明商人派学徒到海汉这边学习技术的大潮中并不少见,许多商人一开始只是盯准了那些利润最高的门类,并没有考虑其照搬到大明的可行性,但实际操作中过了一两年之后才慢慢发现,原来学到的都是屠龙之技,也只能在海汉人手底下派上用场,一旦回到大明就全无用处了。
不过尽管学习的成果与商人们的预计有所偏差,但每年仍然还是会有大量“委托培训”的生员来到海汉辖区当学徒。对于商人们来说,哪怕学不到太多的实用技术,这种学徒模式依然是维系双方关系的好办法,同时也能为商人们提供一个专属的消息渠道——毕竟很多事情不能单听海汉官方的一面之词,如果有自己人安排在三亚这边长期生活,那么自然也能得到一些更为确实的情报消息。
但这些学员在海汉的学习生涯是有天花板存在的,至少在他们获得归化籍之前是无法突破上限的。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归化籍的学员才能学到,而外来学员只能学到“怎么做”,却学不到“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而《快报》上所刊登的海汉将要加大教育普及力度的吹风文,李奈认为这也将在未来影响到外来学徒工、委培生在海汉体系中的地位。原本他们或许因为专业人才的短缺,还能接触到某些关键性的岗位和信息,但海汉加大对自己人的培养力度之后,不消多久就会有人逐步填补这些外来者的位置,顶替掉他们在海汉治下的工作机会。这对于某些一心想要依靠学徒挖走海汉核心技术的商人来说,大概并不算是一个好消息。
当然了,《快报》上的这篇文章将真实目的隐藏得比较深,如果不是李奈这种熟悉海汉政策并且有过深入研究的人,很难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篇文章会带起什么样的节奏。李奈决定这次回去之后,便要向父辈建言,让某些生活在三亚又心向海汉的族中后辈得到解放,自行选择是否加入海汉归化籍。这样做或许短期内会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毕竟这当学徒也是另外交了学费,不过长期来看肯定会有助于李家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说不定过个三五七年之后,这些从李家庄走出去的青少年也会有机会成长为海汉归化民中的骨干,到时候所能给予李家的帮助,或许就不是学着造个火枪,吹个玻璃瓶能相提并论的程度了。
李奈取过桌上的纸笔,将自己刚才想到的事一一写下来。否则明天一觉醒来,说不定就忘了此时的一些重要想法。
随从敲门进来,往书桌上的灯盏里添了些油,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