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第32章 忆往事 (1/2)
全本小说网 53wx.com,挂在云端的你和游走人间的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蒋含烟这阵子可以说是喜忧掺半,喜的自然是杨淑怡的到来。两姐妹感情笃深,并不因距离的阻隔、时间的流逝而有半点生分,相反,却是越发自如和亲切,彼此间的深情厚谊真可谓历久弥新。
“淑怡,我一直都想问问你,”两姐妹一日雅兴不错,选了一家别致的茶社,边品茶边闲聊了起来,“你这么些年过得怎么样?”蒋含烟顿了一下,“其实,我觉得在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身边那个人。你和林家豪过得还好吗?”蒋含烟见杨淑怡略一迟疑,便赶紧握住好姐妹的手,“算了。如果你并不想多谈这些,就别说了。”
“含烟,其实,有时候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成为你作出重大抉择的决定性因素。”杨淑怡不自觉地说了起来,“我在去西北的火车上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想着,只要能活下来其他一切我都能忍。六七十年代的西北跟你和启源前两次去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三十多年前的那儿真的是一遍戈壁,满目荒凉。到那儿的知青,吃的、用的、住的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否则什么也没有,用当地的话讲是‘只能去喝西北风’。冬天干冷,夏天干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成几个月可以不下一滴雨,走几十上百里路可以不见一家人烟。初到那儿,荒凉、无助,甚至恐惧是大多数人的感受,尤其是女知青。国家发动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去那儿,为的就是开垦,说白了就是把戈壁变成良田,在那样的自然条件下谈何容易。我们在江南长大,又一直在念书,既没有见过那样的自然环境,也没有干重活、农活的体力和经验,哪里是说上手就能上手、想习惯就能习惯的。”
“为什么不回来呢?”蒋含烟不忍地问。
“唉,说实话,后悔也是后悔的,也想过要回来的。可是,没有办法。去的时候是自愿报名,有政府统一安排交通。到了之后,再要想回来,一则要得到组织的批准,再则就算是得到了批准也不知道该怎么个回法儿,根本不知道哪儿会有什么车或者别的什么交通工具能把我们送出来。刚去并不在县城,而是在兵团下面的连队里,更偏更远。第一次去的时候,火车、汽车、马车不停地换,到后来甚至还有成半天成半天的徒步路程,前前后后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天,我感觉那路途简直就是没完没了,好像永远都没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要不然你说,我一去就是十年没有回来过,怎么可能不想家里的亲人,真的是太远了,交通实在太不方便了!”杨淑怡无助地摇着头,一时无语。
“我去的时候,林家豪已经在那儿待了快十年了。“杨淑怡略作停顿又继续说,”他是六十年代初高中一毕业就去的。他说我们去的时候条件已经算好的了,至少已经有了他们在那儿打下的基础。”
“你们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认识的?”
“是的,他也是江南人。在那个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地方,老乡着实给人太多亲切和踏实的感觉。林家豪一开始就很照顾我,他后来也实话说了,一批去几个知青、哪里来的、有几个女的,他们提前都是知道的,在那儿待久了的单身男知青对将要到来的女知青从一开始基本上就是对号入座的。毕竟大家都回不去,大家也都需要成个家。”
蒋含烟轻轻握住杨淑怡的手,此刻的杨淑怡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让她不堪回首的岁月。
“所以,跟林家豪的结合更多的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跟爱的关系不大,我们几乎没谈什么恋爱,很快就结婚了。”
“他人怎么样,对你好吗?”
“含烟,其实,应该说这一点我的运气还是不错的。后来经过林家豪的努力我们都进了县城学校,离开农场,不用再做农活了。他本人脾气也还好,知道照顾家里人,尤其对三个孩子,真的是一个尽心尽力的好爸爸。最初条件不太好,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总是省给孩子们,条件再不好,也总是想着法子给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对我呢,知道我不能吃苦又学的是师范,一结婚就开始忙着到处托人把我调到学校做老师。他自己也很努力,进了学校后自知学历不够,在职读了大专和本科。他读的是成人函授教育,每年寒暑假都要那么老远跑到省城去集中面授,一跑就是五年,他硬是坚持下来了。当时可真是吃了不少苦头的,夏天还好些,冬天要是遇到恶劣天气,大过年人赶不回来都是小事,被风雪堵在路上那可是会冻死人、有生命危险的。唉,不过想想这些苦总算是没有白吃,你看他,现在已经是毕业班的骨干教师了。”杨淑怡说着,舒心地笑了笑,“可能就是因为他很会操心,我反倒显得不怎么贤惠了,家务活儿干得也很一般。”蒋含烟听着心底感到了些许的宽慰。
“如果说我和林家豪之间有什么矛盾或冲突的话,那就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含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在上海读高师的时候,看过不少西方启蒙思想家有关教育的论述,对教育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林家豪总是希望孩子听话,希望孩子考试成绩优秀,希望孩子今后有出息,所以,把他们看得很紧,不许乱动、乱跑、乱玩,除了读书就是听话。我呢,则希望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们多去发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天性,去户外多接触自然、多接触人,也就是让他们在一种比较自然的状况下快乐成长。林家豪经常为这事训斥我,说我让孩子们没了规矩。我很不以为然,成绩考得好、听大人话就叫有规矩,今后就一定能有出息啊!再说了,什么叫有出息?在林家豪看来只有今后谋得一官半职,有头有脸,甚至出人头地才叫有出息,我想的却是,孩子们首先得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长优势和兴趣爱好,以及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也就是说一切都应该是他们自己发自内心的想法和喜爱,不能人云亦云,若不如此,简单追求林家豪所谓的那些个‘出息’,不过是在活给别人看。含烟,你也是学师范的,你倒是评评这个理呢!”
蒋含烟笑了起来,杨淑怡一说起孩子的事儿便滔滔不绝,“在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我和启源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
应该说是比较接近你的观点的。我们都更关注孩子自身的感受,成绩不成绩的从来不去勉强,真正的本领、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一定是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和领悟出来的,哪里是坐在课堂里学点儿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解决的。人的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成长的过程,如果过分强调直线的、单调的、固化的结构性知识的输入,往往会禁锢了人的思想和可能的天赋。举个例子来说吧,曹凯中学遇到的那件事,其实涉及的孩子很多,有些就是因为父母亲本身不懂得教育的艺术,处理不当,致使孩子至今不能完全释然,留下了终身的心理阴影。曹凯呢... -->>
蒋含烟这阵子可以说是喜忧掺半,喜的自然是杨淑怡的到来。两姐妹感情笃深,并不因距离的阻隔、时间的流逝而有半点生分,相反,却是越发自如和亲切,彼此间的深情厚谊真可谓历久弥新。
“淑怡,我一直都想问问你,”两姐妹一日雅兴不错,选了一家别致的茶社,边品茶边闲聊了起来,“你这么些年过得怎么样?”蒋含烟顿了一下,“其实,我觉得在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身边那个人。你和林家豪过得还好吗?”蒋含烟见杨淑怡略一迟疑,便赶紧握住好姐妹的手,“算了。如果你并不想多谈这些,就别说了。”
“含烟,其实,有时候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成为你作出重大抉择的决定性因素。”杨淑怡不自觉地说了起来,“我在去西北的火车上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想着,只要能活下来其他一切我都能忍。六七十年代的西北跟你和启源前两次去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三十多年前的那儿真的是一遍戈壁,满目荒凉。到那儿的知青,吃的、用的、住的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否则什么也没有,用当地的话讲是‘只能去喝西北风’。冬天干冷,夏天干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成几个月可以不下一滴雨,走几十上百里路可以不见一家人烟。初到那儿,荒凉、无助,甚至恐惧是大多数人的感受,尤其是女知青。国家发动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去那儿,为的就是开垦,说白了就是把戈壁变成良田,在那样的自然条件下谈何容易。我们在江南长大,又一直在念书,既没有见过那样的自然环境,也没有干重活、农活的体力和经验,哪里是说上手就能上手、想习惯就能习惯的。”
“为什么不回来呢?”蒋含烟不忍地问。
“唉,说实话,后悔也是后悔的,也想过要回来的。可是,没有办法。去的时候是自愿报名,有政府统一安排交通。到了之后,再要想回来,一则要得到组织的批准,再则就算是得到了批准也不知道该怎么个回法儿,根本不知道哪儿会有什么车或者别的什么交通工具能把我们送出来。刚去并不在县城,而是在兵团下面的连队里,更偏更远。第一次去的时候,火车、汽车、马车不停地换,到后来甚至还有成半天成半天的徒步路程,前前后后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天,我感觉那路途简直就是没完没了,好像永远都没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要不然你说,我一去就是十年没有回来过,怎么可能不想家里的亲人,真的是太远了,交通实在太不方便了!”杨淑怡无助地摇着头,一时无语。
“我去的时候,林家豪已经在那儿待了快十年了。“杨淑怡略作停顿又继续说,”他是六十年代初高中一毕业就去的。他说我们去的时候条件已经算好的了,至少已经有了他们在那儿打下的基础。”
“你们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认识的?”
“是的,他也是江南人。在那个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地方,老乡着实给人太多亲切和踏实的感觉。林家豪一开始就很照顾我,他后来也实话说了,一批去几个知青、哪里来的、有几个女的,他们提前都是知道的,在那儿待久了的单身男知青对将要到来的女知青从一开始基本上就是对号入座的。毕竟大家都回不去,大家也都需要成个家。”
蒋含烟轻轻握住杨淑怡的手,此刻的杨淑怡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让她不堪回首的岁月。
“所以,跟林家豪的结合更多的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跟爱的关系不大,我们几乎没谈什么恋爱,很快就结婚了。”
“他人怎么样,对你好吗?”
“含烟,其实,应该说这一点我的运气还是不错的。后来经过林家豪的努力我们都进了县城学校,离开农场,不用再做农活了。他本人脾气也还好,知道照顾家里人,尤其对三个孩子,真的是一个尽心尽力的好爸爸。最初条件不太好,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总是省给孩子们,条件再不好,也总是想着法子给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对我呢,知道我不能吃苦又学的是师范,一结婚就开始忙着到处托人把我调到学校做老师。他自己也很努力,进了学校后自知学历不够,在职读了大专和本科。他读的是成人函授教育,每年寒暑假都要那么老远跑到省城去集中面授,一跑就是五年,他硬是坚持下来了。当时可真是吃了不少苦头的,夏天还好些,冬天要是遇到恶劣天气,大过年人赶不回来都是小事,被风雪堵在路上那可是会冻死人、有生命危险的。唉,不过想想这些苦总算是没有白吃,你看他,现在已经是毕业班的骨干教师了。”杨淑怡说着,舒心地笑了笑,“可能就是因为他很会操心,我反倒显得不怎么贤惠了,家务活儿干得也很一般。”蒋含烟听着心底感到了些许的宽慰。
“如果说我和林家豪之间有什么矛盾或冲突的话,那就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含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在上海读高师的时候,看过不少西方启蒙思想家有关教育的论述,对教育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林家豪总是希望孩子听话,希望孩子考试成绩优秀,希望孩子今后有出息,所以,把他们看得很紧,不许乱动、乱跑、乱玩,除了读书就是听话。我呢,则希望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们多去发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天性,去户外多接触自然、多接触人,也就是让他们在一种比较自然的状况下快乐成长。林家豪经常为这事训斥我,说我让孩子们没了规矩。我很不以为然,成绩考得好、听大人话就叫有规矩,今后就一定能有出息啊!再说了,什么叫有出息?在林家豪看来只有今后谋得一官半职,有头有脸,甚至出人头地才叫有出息,我想的却是,孩子们首先得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长优势和兴趣爱好,以及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也就是说一切都应该是他们自己发自内心的想法和喜爱,不能人云亦云,若不如此,简单追求林家豪所谓的那些个‘出息’,不过是在活给别人看。含烟,你也是学师范的,你倒是评评这个理呢!”
蒋含烟笑了起来,杨淑怡一说起孩子的事儿便滔滔不绝,“在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我和启源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
应该说是比较接近你的观点的。我们都更关注孩子自身的感受,成绩不成绩的从来不去勉强,真正的本领、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一定是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和领悟出来的,哪里是坐在课堂里学点儿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解决的。人的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成长的过程,如果过分强调直线的、单调的、固化的结构性知识的输入,往往会禁锢了人的思想和可能的天赋。举个例子来说吧,曹凯中学遇到的那件事,其实涉及的孩子很多,有些就是因为父母亲本身不懂得教育的艺术,处理不当,致使孩子至今不能完全释然,留下了终身的心理阴影。曹凯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