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53wx.com,寒门首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除了零散民用的松江布,大部分销售渠道都掌握在朝廷手中。
织造局的设立就是为了此事,天子派内监前往苏州、杭州等地,监督织造一事。
和织造局合作的商人,每年需要按照朝廷规定的定额完成织造数量。这种工作方式强度非常大,织工们苦不堪言。若是不能按时完成定额,他们将受到严厉的惩处。
这种合作模式最大的问题还不在此,而是能够获得的利润实在是太微薄了。
虽然朝廷给出的价钱只比市价稍低,但主持织造局事务的太监那里还需要大笔银钱孝敬。这样一来能够到手的银钱就很少了,这些富商图的无非是个薄利多销。
可如果能够自己办厂,给太监的孝敬银钱就省下了,又可以按照市价出售布匹绸缎,收入翻番都不是梦。
商人逐利,他们最能把握利益二字。
当一个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们是不会错过的。
很快以吴家、徐家为首的华亭县大户就纷纷表示愿意出资办厂。而作为交换条件,他们支持县尊提出的商税改制一事。
经过他们的计算,即便扣除多缴纳的商税,他们能够赚取的银钱还是比做皇商多。做什么事情都要趁早。现在华亭县是新政试点,他们此时办厂能够享受到最多的好处。
等到新政在大明朝推行开了,办厂的人多如牛毛,再想赚钱就难如登天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富商会立刻热情满满的砸钱。在办厂之前,他们要做好各种调查事宜,确保万无一失。
终于在一个月后,徐家开办的第一家民间织造厂开业了。
徐家本就掌握着松江布行的近五成份额,开织造厂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为第一批办厂的家族,徐家自然得到了许多政策扶持,譬如第一年所缴税赋减半等。
对此徐家家主徐昙十分满意。在他看来王县尊也不是那么食古不化嘛。朝廷要赚钱,他徐家也要赚钱。只有双方都赚到钱了才有继续合作的可能。不然要是钱都让朝廷赚了,徐家却只能吃剩下的,那也就没有什么合作的必要了,他宁可不赚这份糟心钱。
对于织造厂产出的货品销路,徐昙是不担心的。以徐家的影响力,别说是华亭县了,便是松江府、南直隶都可以轻松销往。
唯一让徐昙有些发愁的是织工。以前徐家虽然也从事织造业,但那只是手工作坊小规模生产,手里的织工一共也就上百人。
可办厂之后,徐家织造厂规模翻了数倍,需要的织工数量也大大增加。
据徐昙的保守估计,最起码也需要近千名织工。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哪怕徐昙已经将月钱翻倍,开厂前也只招到了五百人。对此,徐昙自然不会满意。他吩咐心腹前往松江府其余县所招募织工。之所以不考虑苏州府的织工,不是因为别的,是考虑到这些织工的乡土情结。
让他们背井离乡从苏州跑到松江来织布,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若非这层原因,徐昙自然是乐意看到织布织锦水平更高的苏州织工来到徐家织造厂的。
......
......
说,除了零散民用的松江布,大部分销售渠道都掌握在朝廷手中。
织造局的设立就是为了此事,天子派内监前往苏州、杭州等地,监督织造一事。
和织造局合作的商人,每年需要按照朝廷规定的定额完成织造数量。这种工作方式强度非常大,织工们苦不堪言。若是不能按时完成定额,他们将受到严厉的惩处。
这种合作模式最大的问题还不在此,而是能够获得的利润实在是太微薄了。
虽然朝廷给出的价钱只比市价稍低,但主持织造局事务的太监那里还需要大笔银钱孝敬。这样一来能够到手的银钱就很少了,这些富商图的无非是个薄利多销。
可如果能够自己办厂,给太监的孝敬银钱就省下了,又可以按照市价出售布匹绸缎,收入翻番都不是梦。
商人逐利,他们最能把握利益二字。
当一个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们是不会错过的。
很快以吴家、徐家为首的华亭县大户就纷纷表示愿意出资办厂。而作为交换条件,他们支持县尊提出的商税改制一事。
经过他们的计算,即便扣除多缴纳的商税,他们能够赚取的银钱还是比做皇商多。做什么事情都要趁早。现在华亭县是新政试点,他们此时办厂能够享受到最多的好处。
等到新政在大明朝推行开了,办厂的人多如牛毛,再想赚钱就难如登天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富商会立刻热情满满的砸钱。在办厂之前,他们要做好各种调查事宜,确保万无一失。
终于在一个月后,徐家开办的第一家民间织造厂开业了。
徐家本就掌握着松江布行的近五成份额,开织造厂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为第一批办厂的家族,徐家自然得到了许多政策扶持,譬如第一年所缴税赋减半等。
对此徐家家主徐昙十分满意。在他看来王县尊也不是那么食古不化嘛。朝廷要赚钱,他徐家也要赚钱。只有双方都赚到钱了才有继续合作的可能。不然要是钱都让朝廷赚了,徐家却只能吃剩下的,那也就没有什么合作的必要了,他宁可不赚这份糟心钱。
对于织造厂产出的货品销路,徐昙是不担心的。以徐家的影响力,别说是华亭县了,便是松江府、南直隶都可以轻松销往。
唯一让徐昙有些发愁的是织工。以前徐家虽然也从事织造业,但那只是手工作坊小规模生产,手里的织工一共也就上百人。
可办厂之后,徐家织造厂规模翻了数倍,需要的织工数量也大大增加。
据徐昙的保守估计,最起码也需要近千名织工。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哪怕徐昙已经将月钱翻倍,开厂前也只招到了五百人。对此,徐昙自然不会满意。他吩咐心腹前往松江府其余县所招募织工。之所以不考虑苏州府的织工,不是因为别的,是考虑到这些织工的乡土情结。
让他们背井离乡从苏州跑到松江来织布,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若非这层原因,徐昙自然是乐意看到织布织锦水平更高的苏州织工来到徐家织造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