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战舰的中央火控系统 (1/2)
全本小说网 53wx.com,清末恶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东西看起来好麻烦啊!自己看的都晕。所以造战舰不是吹泡泡想要多大就多大。火炮射击控制就是指挥火炮使炮弹能准确的击中指定的目标,这课题看似十分的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麻烦无比,如果目标距离很近同时又是固定不动的,那么想要击中并不是太难,但是随着距离逐渐的增加,发射的炮塔在移动,被射击的目标同时也在移动,还要集中多门火炮射击同一个目标,这就有点难了。
距离的增加就意味着弹丸在空中飞行的时间加长,随着飞行时间的加长,弹丸受地心引力的作用也增大,弹道弯曲的程度越大,同时敌我相对运动以及风力偏流等因素所造成的误差积累也更大。
早先的火炮瞄准方式可以用粗放来形容,基本上就是以“炮身瞄准”方式(那时候的铸铁炮和青铜炮的炮身都是前细后粗的有斜度,直接用这种方式就可以补偿不平直的弹道),其实就是通过使用炮尾和炮口上沿,两点一线准瞄准点,然后俯仰火炮就可以进行粗略的远距离攻击了,至于有多准就可以用基本没准来形容了。
当时对火炮的初速调节尝试也不多,不过也有计算发药量和采用不同重量的弹丸来调节的,但是近距离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使用葡萄弹。
海船的炮手比起陆地的火炮来说有个甲板倾斜的问题,早期为了修正船身横摇所发明的器材就是把一个圆形弹丸用绳索吊在桅樯下,炮手盯着这颗即兴发明的的随着船身摇晃的摆锤,当它摆到与桅杆平行的时候,炮手就点火开炮了,当然另一个用处就是利用船身摇摆在最高点的时候开炮,好用来获得最大射程。
19世纪初期的时候,火炮的瞄准通过炮身前后两个尖点来构成,视线通过两个尖点就能得出与火炮炮膛平行的瞄准线,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出瞄准具上刻上刻痕来微调炮口的仰角。
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对火炮和发射药的改进,带来了火炮射程的增加,这就使得对火炮准确性的要求提高,也就使得带有刻度的火炮瞄准具变得更加必要,为了更好的进行瞄准射击,火炮的后部开始安装一系列小齿轮以进行上下左右的调节,火炮瞄准座也就开始诞生,通过稍微靠后的瞄准座来修正大型火炮远距离射击的偏差。
19世纪末期,瞄准望远镜被发明了出来,跟着双具瞄准镜操纵一门火炮也就成了潮流,火炮的瞄准由两具瞄准镜来分别控制,回旋锚准镜负责火炮的回旋,俯仰锚准镜负责火炮的俯仰,两个人分工协作来分担瞄准目标的工作。
当然了,火炮也从粗放逐渐变得更加精密,俯仰的尺规以及回旋的刻度盘开始安装在各种火炮上,但是相对于互相做着移动的目标来说,想要准确击中目标显然还是十分的困难。
这里面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距离测量,只有准确的估测出目标的距离才能使火炮更加准确,第一种机械辅助瞄准器是1898年的标杆测距仪(好像只有美军使用这种工具,同时期欧洲已经开发出光学测距仪了)。
标杆测距仪的精确度不高,只能应付短距离的目标,但是它其中的一项原理后来应用到重合式光学测距仪上。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那种长长的两端有镜片的光学测距仪。
这种光学测距仪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能对海陆目标提供足够精确地数据,误差也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后来立体式光学测距仪也发展出来,除了能精确测量海陆目标之外,还可以测快速移动的空中目标,近代就是测距的雷达了,那是能超越火炮射击距离之外的精确测距,那的到二战期间才行。
有了精确地距离,但是舰炮的命中率依然不高,这里面缺少一个重要的装置,计算装置。
谈计算装置之前,先说下纸面计算法,简单来说纸面计算法就是假设目标的移动方向和距离,然后计算火炮的仰角和回旋分别到达什么位置就可以准确的命中目标,这种计算方法在实战中没有任何意思,因为太花时间,既不能连续解算修正初始误差,更是不能跟随目标位置的改变而变更计算结果,不过纸面计算法也不是没用,到现在依然用来做射击后的分析。
到了二十世纪初,作图法为计算工作带来了改进,作图法就是在图纸上标示出一连串的目标距离和方位点,然后将这些点连成一条线就可以大致判断目标的航向和航速,这个方法可以判定目标的运动规律,然后根据规律有效的预测自己的弹丸飞行时间以及飞行的距离,在实用上有一阵子主炮塔的火炮射击就是用这种方法控制的。
这种作图法的出现... -->>
这东西看起来好麻烦啊!自己看的都晕。所以造战舰不是吹泡泡想要多大就多大。火炮射击控制就是指挥火炮使炮弹能准确的击中指定的目标,这课题看似十分的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麻烦无比,如果目标距离很近同时又是固定不动的,那么想要击中并不是太难,但是随着距离逐渐的增加,发射的炮塔在移动,被射击的目标同时也在移动,还要集中多门火炮射击同一个目标,这就有点难了。
距离的增加就意味着弹丸在空中飞行的时间加长,随着飞行时间的加长,弹丸受地心引力的作用也增大,弹道弯曲的程度越大,同时敌我相对运动以及风力偏流等因素所造成的误差积累也更大。
早先的火炮瞄准方式可以用粗放来形容,基本上就是以“炮身瞄准”方式(那时候的铸铁炮和青铜炮的炮身都是前细后粗的有斜度,直接用这种方式就可以补偿不平直的弹道),其实就是通过使用炮尾和炮口上沿,两点一线准瞄准点,然后俯仰火炮就可以进行粗略的远距离攻击了,至于有多准就可以用基本没准来形容了。
当时对火炮的初速调节尝试也不多,不过也有计算发药量和采用不同重量的弹丸来调节的,但是近距离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使用葡萄弹。
海船的炮手比起陆地的火炮来说有个甲板倾斜的问题,早期为了修正船身横摇所发明的器材就是把一个圆形弹丸用绳索吊在桅樯下,炮手盯着这颗即兴发明的的随着船身摇晃的摆锤,当它摆到与桅杆平行的时候,炮手就点火开炮了,当然另一个用处就是利用船身摇摆在最高点的时候开炮,好用来获得最大射程。
19世纪初期的时候,火炮的瞄准通过炮身前后两个尖点来构成,视线通过两个尖点就能得出与火炮炮膛平行的瞄准线,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出瞄准具上刻上刻痕来微调炮口的仰角。
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对火炮和发射药的改进,带来了火炮射程的增加,这就使得对火炮准确性的要求提高,也就使得带有刻度的火炮瞄准具变得更加必要,为了更好的进行瞄准射击,火炮的后部开始安装一系列小齿轮以进行上下左右的调节,火炮瞄准座也就开始诞生,通过稍微靠后的瞄准座来修正大型火炮远距离射击的偏差。
19世纪末期,瞄准望远镜被发明了出来,跟着双具瞄准镜操纵一门火炮也就成了潮流,火炮的瞄准由两具瞄准镜来分别控制,回旋锚准镜负责火炮的回旋,俯仰锚准镜负责火炮的俯仰,两个人分工协作来分担瞄准目标的工作。
当然了,火炮也从粗放逐渐变得更加精密,俯仰的尺规以及回旋的刻度盘开始安装在各种火炮上,但是相对于互相做着移动的目标来说,想要准确击中目标显然还是十分的困难。
这里面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距离测量,只有准确的估测出目标的距离才能使火炮更加准确,第一种机械辅助瞄准器是1898年的标杆测距仪(好像只有美军使用这种工具,同时期欧洲已经开发出光学测距仪了)。
标杆测距仪的精确度不高,只能应付短距离的目标,但是它其中的一项原理后来应用到重合式光学测距仪上。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那种长长的两端有镜片的光学测距仪。
这种光学测距仪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能对海陆目标提供足够精确地数据,误差也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后来立体式光学测距仪也发展出来,除了能精确测量海陆目标之外,还可以测快速移动的空中目标,近代就是测距的雷达了,那是能超越火炮射击距离之外的精确测距,那的到二战期间才行。
有了精确地距离,但是舰炮的命中率依然不高,这里面缺少一个重要的装置,计算装置。
谈计算装置之前,先说下纸面计算法,简单来说纸面计算法就是假设目标的移动方向和距离,然后计算火炮的仰角和回旋分别到达什么位置就可以准确的命中目标,这种计算方法在实战中没有任何意思,因为太花时间,既不能连续解算修正初始误差,更是不能跟随目标位置的改变而变更计算结果,不过纸面计算法也不是没用,到现在依然用来做射击后的分析。
到了二十世纪初,作图法为计算工作带来了改进,作图法就是在图纸上标示出一连串的目标距离和方位点,然后将这些点连成一条线就可以大致判断目标的航向和航速,这个方法可以判定目标的运动规律,然后根据规律有效的预测自己的弹丸飞行时间以及飞行的距离,在实用上有一阵子主炮塔的火炮射击就是用这种方法控制的。
这种作图法的出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