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53wx.com,乱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好打。
关卓凡计划中的“小留学生”,和历史上的“留美幼童”,差相仿佛。
“留美幼童”由容闳首倡——就是本时空襄助关卓凡办理洋务的那个容闳;曾国藩、李鸿章大力支持,师弟联名上奏,最终促成其事。
曾、李的奏折中说,“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归国,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即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选派四批幼童,赴美国留学,原拟学习十五年,即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可是,光绪七年,即1881年,清廷便撤回大部分留美幼童,此时,距同治十一年,还不足九年。
可以说,“留美幼童”的事业,是半路夭折了的。
十分遗憾。
事实上,清政府对于这批最早的官派留学生,非常重视,真正是花了大功夫、下了大本钱的。
初初的时候,招募学生,艰难异常。十余岁的孩子,远赴异域万里,一别父母亲人十五年,还要签订生死契约,形同生离死别。以彼时之社会风气,招募难度可想而知。
最终,第一批三十名“留美幼童”,广东籍二十五人,江苏籍三人,山东籍一人,福建籍一人,全部都是沿海省份。其中,二十五名广东籍幼童中,有十三人为香山籍——容闳的同乡。
“留美幼童”籍贯的分布,很说明些问题了。
虽然艰难万端,但总算开了个好头。
留美幼童的一切费用,朝廷是全包的。特旨从海关税收中,拨出一笔一百二十万两白银的巨款,用于“留美幼童”。每批留美幼童三十人,四批总计一百二十人,则平均下来,朝廷在每一位小留学生身上,花费白银一万两。
同时,清廷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设“驻洋肄业局”,派驻专员,管理、照应小留学生们。
“留美幼童”事实上的投入,并不止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光绪三年,即1877年,驻洋肄业局以美国近年物价腾贵,原款不敷所需,请求添拨。
李鸿章立即上奏,力陈美国“税增物贵,束脩、膏火、房租、衣食各费倍于从前,”支持添拨经费。
奏折中,李鸿章说了这么一段话:“此举为造就人才,渐图自强至计,关系甚大。据报,头、二批学生,一、二年间,已有可进大书院之童,既应专心研究,以裨实用,断无惜费中止之理!”
然而,四年之后,“此举”便“中止”了,何故?
确不为“惜费”,而是另有重大缘故。
后世的史评,一般都认为,“留美幼童”的半途夭折,是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所致,但关卓凡认为,事实刚刚好相反,要对此事负最大责任的,不是“旧派”,而是“新派”。
究其竟,是留美幼童的管理者——“驻洋肄业局”内部,对“办学方针”,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分歧,彼此势同水火,无法协调,以致“留美幼童”整体上有偏离既定轨道、脱幅而去的危险。
于是,清廷只好自断手足,偌大心力、花费,统统付之流水,空留一声叹息。
关卓凡认为,此事的第一责任人,正是首倡“留美幼童”、并一直为之尽心竭力的容闳。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容闳自己一手毁掉了自己呕心沥血的事业。
“驻洋肄业局”内部,分歧众多,但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有相当数量的留美幼童,加入了洋教——基督教或天主教;二是,留美幼童普遍只重“西学”,十分轻视、甚至荒废了“中学”。
容闳不仅支持小留学生们信教和“轻中”,事实上,他本人就是留美幼童这些行为的幕后推手之一。
*(未完待续)
不好打。
关卓凡计划中的“小留学生”,和历史上的“留美幼童”,差相仿佛。
“留美幼童”由容闳首倡——就是本时空襄助关卓凡办理洋务的那个容闳;曾国藩、李鸿章大力支持,师弟联名上奏,最终促成其事。
曾、李的奏折中说,“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归国,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即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选派四批幼童,赴美国留学,原拟学习十五年,即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可是,光绪七年,即1881年,清廷便撤回大部分留美幼童,此时,距同治十一年,还不足九年。
可以说,“留美幼童”的事业,是半路夭折了的。
十分遗憾。
事实上,清政府对于这批最早的官派留学生,非常重视,真正是花了大功夫、下了大本钱的。
初初的时候,招募学生,艰难异常。十余岁的孩子,远赴异域万里,一别父母亲人十五年,还要签订生死契约,形同生离死别。以彼时之社会风气,招募难度可想而知。
最终,第一批三十名“留美幼童”,广东籍二十五人,江苏籍三人,山东籍一人,福建籍一人,全部都是沿海省份。其中,二十五名广东籍幼童中,有十三人为香山籍——容闳的同乡。
“留美幼童”籍贯的分布,很说明些问题了。
虽然艰难万端,但总算开了个好头。
留美幼童的一切费用,朝廷是全包的。特旨从海关税收中,拨出一笔一百二十万两白银的巨款,用于“留美幼童”。每批留美幼童三十人,四批总计一百二十人,则平均下来,朝廷在每一位小留学生身上,花费白银一万两。
同时,清廷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设“驻洋肄业局”,派驻专员,管理、照应小留学生们。
“留美幼童”事实上的投入,并不止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光绪三年,即1877年,驻洋肄业局以美国近年物价腾贵,原款不敷所需,请求添拨。
李鸿章立即上奏,力陈美国“税增物贵,束脩、膏火、房租、衣食各费倍于从前,”支持添拨经费。
奏折中,李鸿章说了这么一段话:“此举为造就人才,渐图自强至计,关系甚大。据报,头、二批学生,一、二年间,已有可进大书院之童,既应专心研究,以裨实用,断无惜费中止之理!”
然而,四年之后,“此举”便“中止”了,何故?
确不为“惜费”,而是另有重大缘故。
后世的史评,一般都认为,“留美幼童”的半途夭折,是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所致,但关卓凡认为,事实刚刚好相反,要对此事负最大责任的,不是“旧派”,而是“新派”。
究其竟,是留美幼童的管理者——“驻洋肄业局”内部,对“办学方针”,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分歧,彼此势同水火,无法协调,以致“留美幼童”整体上有偏离既定轨道、脱幅而去的危险。
于是,清廷只好自断手足,偌大心力、花费,统统付之流水,空留一声叹息。
关卓凡认为,此事的第一责任人,正是首倡“留美幼童”、并一直为之尽心竭力的容闳。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容闳自己一手毁掉了自己呕心沥血的事业。
“驻洋肄业局”内部,分歧众多,但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有相当数量的留美幼童,加入了洋教——基督教或天主教;二是,留美幼童普遍只重“西学”,十分轻视、甚至荒废了“中学”。
容闳不仅支持小留学生们信教和“轻中”,事实上,他本人就是留美幼童这些行为的幕后推手之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