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文学网 www.53wx.com,超星空文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所以对神秘坐标念念不忘,是因为如果这个地方存在人类生存下去的希望,那么无疑是所有选择中最佳的。
它距离太阳系只有14光年,即使超负荷运载,地球舰队也可以尽可能多的搭载撤离人员。
之前希雅的前身“蛋蛋”做过测算,如果地球舰队只运载3亿人,那么内部的资源供给系统完全可以保证永久性循环,只需沿途简单的补充相应能源,便可以十分惬意地航行于宇宙当中。
但是如果超负荷运载10亿人离开,内部循环系统将会跟不上那么多人的消耗,资源会在三十六个地球年后耗尽,这就要求中间必须要找到宜居星球,直接补充现成的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物资。
否则航行将难以持续下去。
在宇宙中航行,速度的规划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航行速度快,意味着加速与减速阶段需要消耗的能源也会越多,但是相对的,旅途中需要的时间也会相应缩短。
根据现有的物理规则,由于质量随着速度上升而增加,所以越是到高光速阶段,所需的能源将会成倍提升,这又表明速度过快也是不可取的。
最终,周晨通过计算机复杂的模拟后,确定0.7倍光速是适应当下科技水平的最佳巡航速度。
如果以0.7倍的光速前往14光年外的坐标地点,需要消耗的时间为二十年,换算成相对论时间,以0.7倍光速前进的地球舰队,舰队内部时间只过去了差不多十四年。
十四年与三十六年,两者相差2.5倍还多。
换句话说,如果地球舰队以豁出去的心态开启星际旅程,不计后果的话,一共可以运载将近25亿人抵达14光年之外的坐标地点。
3亿与25亿,这中间的差距何其巨大,如果真可以运25亿人离开,基本不用造成太大的动乱,就可以顺利展开撤离行动了。
哪怕保守一点,运20亿人离开,过程也是相当宽裕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14光年外有适宜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生存的条件,还需要消耗时间去改造的话,其效能就需要打一个折扣了。
反观其它方位的恒星系,由于宇宙的尺度太大,哪怕只运载10亿人离开,想要找到一个中途补给的中转站都是十分不容易的。就拿周晨他们已经选定的红星来说,这个恒星系距离地球40光年,恰恰在三十六个地球年的范围之外,若只带8亿或9亿人过去,或许勉强可以一次性抵达,但须知还要考虑改造星球的时间。
所以无论如何,抵达红星的过程中必须经过一次补给。
既然要补给一次,那么带8亿或者10亿,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甚至如果真的找到一个距离合适的中转恒星,大家再节衣缩食一点,未必不能多带2亿人过去。
一边轻轻松松便是二十多亿,另一边机关算尽才勉强十亿出头。
两者优劣对比放在眼前,所以周晨不到万不得已,他真的不愿意放弃对神秘坐标的探索。
交待完相关事宜后,周晨先行离开了指挥大厅。
身为舰队的舰长,又亲自担任着华夏大学的校长,周晨的日程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很难有空下来的时间。
不是他不愿意从琐碎杂事当中解脱出来,而是华夏大学的校长之位,对他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讲究天子门生,在宋朝以前,科考制度没有殿试这一说法,主考官拥有钦定新进士的权限,因而成功中举的进士常把自己的及第,看作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恩情而感恩戴德,于是科举考试就成了主考官结党营私,建立和培植自己势力的一种渠道,这对皇帝的集权是不利的,唐末牛李党争就是明证。
到了宋时,赵匡胤有鉴于此,于是又增加了殿试这一环节,最终将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大权移到了自己手上,皇帝成了最终的主考官,这样一来,所有的新进士都成了皇帝的学生,是为天子门生,他们感恩戴德的对象只能是皇帝,从而避免了朝堂大臣借科举之事做大的风险。
虽然未来的地球舰队肯定不是古代的皇权****,但人情世故无论何时都在影响着人心,尤其在周晨看来,舰队的初建时期是人心最为躁动的时刻,若此时不能收归人心,建立起一支团结听命的队伍,单单以舰队的强权力量去约束的话,效果不但不会好,反而会离心离德。
周晨十几年埋身在华夏大学深耕,甚至无数次前往美利坚大学、英联邦大学等另外几所大学去授课,目的就是为了挖掘属于自己的队伍。
这些从几所大学出来的学生,无一不是优中选优,将来势必会在地球舰队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就好像减震装置,是舰队稳定的重要基石。
>
之所以对神秘坐标念念不忘,是因为如果这个地方存在人类生存下去的希望,那么无疑是所有选择中最佳的。
它距离太阳系只有14光年,即使超负荷运载,地球舰队也可以尽可能多的搭载撤离人员。
之前希雅的前身“蛋蛋”做过测算,如果地球舰队只运载3亿人,那么内部的资源供给系统完全可以保证永久性循环,只需沿途简单的补充相应能源,便可以十分惬意地航行于宇宙当中。
但是如果超负荷运载10亿人离开,内部循环系统将会跟不上那么多人的消耗,资源会在三十六个地球年后耗尽,这就要求中间必须要找到宜居星球,直接补充现成的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物资。
否则航行将难以持续下去。
在宇宙中航行,速度的规划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航行速度快,意味着加速与减速阶段需要消耗的能源也会越多,但是相对的,旅途中需要的时间也会相应缩短。
根据现有的物理规则,由于质量随着速度上升而增加,所以越是到高光速阶段,所需的能源将会成倍提升,这又表明速度过快也是不可取的。
最终,周晨通过计算机复杂的模拟后,确定0.7倍光速是适应当下科技水平的最佳巡航速度。
如果以0.7倍的光速前往14光年外的坐标地点,需要消耗的时间为二十年,换算成相对论时间,以0.7倍光速前进的地球舰队,舰队内部时间只过去了差不多十四年。
十四年与三十六年,两者相差2.5倍还多。
换句话说,如果地球舰队以豁出去的心态开启星际旅程,不计后果的话,一共可以运载将近25亿人抵达14光年之外的坐标地点。
3亿与25亿,这中间的差距何其巨大,如果真可以运25亿人离开,基本不用造成太大的动乱,就可以顺利展开撤离行动了。
哪怕保守一点,运20亿人离开,过程也是相当宽裕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14光年外有适宜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生存的条件,还需要消耗时间去改造的话,其效能就需要打一个折扣了。
反观其它方位的恒星系,由于宇宙的尺度太大,哪怕只运载10亿人离开,想要找到一个中途补给的中转站都是十分不容易的。就拿周晨他们已经选定的红星来说,这个恒星系距离地球40光年,恰恰在三十六个地球年的范围之外,若只带8亿或9亿人过去,或许勉强可以一次性抵达,但须知还要考虑改造星球的时间。
所以无论如何,抵达红星的过程中必须经过一次补给。
既然要补给一次,那么带8亿或者10亿,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甚至如果真的找到一个距离合适的中转恒星,大家再节衣缩食一点,未必不能多带2亿人过去。
一边轻轻松松便是二十多亿,另一边机关算尽才勉强十亿出头。
两者优劣对比放在眼前,所以周晨不到万不得已,他真的不愿意放弃对神秘坐标的探索。
交待完相关事宜后,周晨先行离开了指挥大厅。
身为舰队的舰长,又亲自担任着华夏大学的校长,周晨的日程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很难有空下来的时间。
不是他不愿意从琐碎杂事当中解脱出来,而是华夏大学的校长之位,对他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讲究天子门生,在宋朝以前,科考制度没有殿试这一说法,主考官拥有钦定新进士的权限,因而成功中举的进士常把自己的及第,看作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恩情而感恩戴德,于是科举考试就成了主考官结党营私,建立和培植自己势力的一种渠道,这对皇帝的集权是不利的,唐末牛李党争就是明证。
到了宋时,赵匡胤有鉴于此,于是又增加了殿试这一环节,最终将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大权移到了自己手上,皇帝成了最终的主考官,这样一来,所有的新进士都成了皇帝的学生,是为天子门生,他们感恩戴德的对象只能是皇帝,从而避免了朝堂大臣借科举之事做大的风险。
虽然未来的地球舰队肯定不是古代的皇权****,但人情世故无论何时都在影响着人心,尤其在周晨看来,舰队的初建时期是人心最为躁动的时刻,若此时不能收归人心,建立起一支团结听命的队伍,单单以舰队的强权力量去约束的话,效果不但不会好,反而会离心离德。
周晨十几年埋身在华夏大学深耕,甚至无数次前往美利坚大学、英联邦大学等另外几所大学去授课,目的就是为了挖掘属于自己的队伍。
这些从几所大学出来的学生,无一不是优中选优,将来势必会在地球舰队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就好像减震装置,是舰队稳定的重要基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