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文学网 www.53wx.com,光荣与梦想之光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忠,那就更不用说了。
刘铭传自知他和霆军的仇怨难以化解。
官场之上动本参人很正常,何况自己当年就是干这个活的,而且左宗棠到底有没有干什么私下的勾当他自己心里清楚,自然不会在这个事情上和刘大麻子没完没了。
但是霆军不一样。当初刘大麻子干的那可是掀桌子倒灶的事儿,砸了霆军上下多少人的饭碗?何况理亏的还是他自己。
说白了,刘铭传自己也不太好意思去见孙开华和曹志忠。
既然矛盾化不开,那就干脆不化了,反正自己也好,孙、曹也罢,不见得一辈子都耗在台湾了,混过去今年再说。
好在光绪元年倭寇入侵台湾时,李鸿章曾调派铭军唐定奎部武毅军13营援台,此时武毅军虽然大部早已撤回江苏,但还有章高元统领的2个营设防在台南。这可是淮军的底子,刘铭传用起来一点儿负担也没有。
对于整个台湾防务,刘铭传认为北部的基隆最为重要,于是立即调用船政水师“伏波”舰,陆续将2营‘子弟兵’从台南北运至基隆。
至于孙开华和曹志忠,刘铭传一纸命令,分别将二人安排到了沪尾和基隆。
就在刘铭传争分夺秒整顿台湾防务的同时,另一位‘钦差’也在想方设法的谋划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远大前程。
6月8日,新的旨意下达:时任通政使司通政吴大瀓会办北洋海疆事宜、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会办南洋海疆事宜、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事宜。
小皇帝在一举拿下了清流的两位泰山北斗之后,又一下子将所谓的‘清流四谏’中的两位打发出了京师,并一竿子赶到了沿海前线。
由此可见载恬对这些嘴炮有多讨厌。
如此想法却也很好理解,从人之常情来看:如果在你身边成天有一个絮絮叨叨的声音要求你要去做什么、或者要求你不能去做什么、你还不能发脾气,日积月累下来恐很少有人能承受得了?
再者,北宁新败后法军并没有顺势向中国国境挺进,反而收缩兵力并要求和谈。中枢也因前线新败、无力抵抗而愿意重启和谈,因此5、6月份的时候和谈是主旋律。在这种主旋律的大背景下,再让这帮清流操纵舆论鼓噪战争显然也不适宜。
和平时期拿清流的高谈阔论没办法,那么此时将他们推到前线就是最好的时机。既然叫嚷开战的是清流,那么就让清流们上前线自己去面对敌人的炮火,看你们有什么应对之法。
于是张佩纶和陈宝琛就这么被‘发配’了
如果真是金子,走到哪儿都会发光。做得好,履历上有了这么一笔实干经历,那今后的升迁必然更加顺畅。你张佩纶和陈宝琛得名得利,朝廷也因此收货人才一枚,皆大欢喜。
如果只是嘴炮,那么让你们去感受一下现实的残酷也是好的。起码,懂得现实的残酷,人才会变得务实——对清流们尤其如此。
还没离京的张佩纶现在就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
对于吴大瀓和陈宝琛来说,他们分别要去的北洋和南洋目前都有重量级的大佬人物坐镇统筹。有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两根顶梁柱支撑着,他们作为会办,出了事责任自然不会首先压到他们的头上。至少李总督和左总督有足够硬的肩膀可以扛下大部分来。他们只需小心谨慎、亦步亦趋,能熬过这段提心吊胆的日子再次升迁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更何况吴大澂原本就有筹办防务的底子,于整军吏,守边、强边等方面多有建树。此时到北洋帮办军务,不过是轻车熟路罢了。
光绪六年,吴大澂以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陲边务。据说吉林边防军队已建成防军马、步20营9000余人,己“悉成劲旅”。甚至为防御沙俄从水上入侵,还创建图们江、松花江水师营。
但是对于张佩纶而言情况则要糟糕得多。他要去的地方是福建啊,那地方现在正处在中法冲突的风口浪尖,虽说不像越南已经干了好几仗,但也早已是黑云压城、危机重重。
初夏季节,北京南城慈悲庵附近的陶然亭是绝佳的纳凉之所。宜人的湖光水色间,京城诸友在这里为张佩纶送行。
联想到前路莫测的中法局势和张佩纶东南之任明升暗谪的玄机,送别聚会的气氛显得极为沉闷,在座大都相对默然,把酒凄零。临行前‘清流四谏’之一的宝廷为张佩纶作诗一首,以表依依惜别之情。
友朋久聚处,淡泊如常情,偶然当离别,百感从此生。
人生各有事,安得止同行?各了百年身,甘苦难均平。
古今几豪贤,畴弗有友朋,离别亦习见,别泪例一零。
今日天气佳,有酒且共倾,勿作祖帐观,联辔游江亭。
俯视大地阔,仰视高天青,余生尚几何,愿醉不愿醒。
与宝廷等清流同伴把酒惜别后,张佩纶恋恋不舍的踏上了南下福建的路途。
忠,那就更不用说了。
刘铭传自知他和霆军的仇怨难以化解。
官场之上动本参人很正常,何况自己当年就是干这个活的,而且左宗棠到底有没有干什么私下的勾当他自己心里清楚,自然不会在这个事情上和刘大麻子没完没了。
但是霆军不一样。当初刘大麻子干的那可是掀桌子倒灶的事儿,砸了霆军上下多少人的饭碗?何况理亏的还是他自己。
说白了,刘铭传自己也不太好意思去见孙开华和曹志忠。
既然矛盾化不开,那就干脆不化了,反正自己也好,孙、曹也罢,不见得一辈子都耗在台湾了,混过去今年再说。
好在光绪元年倭寇入侵台湾时,李鸿章曾调派铭军唐定奎部武毅军13营援台,此时武毅军虽然大部早已撤回江苏,但还有章高元统领的2个营设防在台南。这可是淮军的底子,刘铭传用起来一点儿负担也没有。
对于整个台湾防务,刘铭传认为北部的基隆最为重要,于是立即调用船政水师“伏波”舰,陆续将2营‘子弟兵’从台南北运至基隆。
至于孙开华和曹志忠,刘铭传一纸命令,分别将二人安排到了沪尾和基隆。
就在刘铭传争分夺秒整顿台湾防务的同时,另一位‘钦差’也在想方设法的谋划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远大前程。
6月8日,新的旨意下达:时任通政使司通政吴大瀓会办北洋海疆事宜、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会办南洋海疆事宜、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事宜。
小皇帝在一举拿下了清流的两位泰山北斗之后,又一下子将所谓的‘清流四谏’中的两位打发出了京师,并一竿子赶到了沿海前线。
由此可见载恬对这些嘴炮有多讨厌。
如此想法却也很好理解,从人之常情来看:如果在你身边成天有一个絮絮叨叨的声音要求你要去做什么、或者要求你不能去做什么、你还不能发脾气,日积月累下来恐很少有人能承受得了?
再者,北宁新败后法军并没有顺势向中国国境挺进,反而收缩兵力并要求和谈。中枢也因前线新败、无力抵抗而愿意重启和谈,因此5、6月份的时候和谈是主旋律。在这种主旋律的大背景下,再让这帮清流操纵舆论鼓噪战争显然也不适宜。
和平时期拿清流的高谈阔论没办法,那么此时将他们推到前线就是最好的时机。既然叫嚷开战的是清流,那么就让清流们上前线自己去面对敌人的炮火,看你们有什么应对之法。
于是张佩纶和陈宝琛就这么被‘发配’了
如果真是金子,走到哪儿都会发光。做得好,履历上有了这么一笔实干经历,那今后的升迁必然更加顺畅。你张佩纶和陈宝琛得名得利,朝廷也因此收货人才一枚,皆大欢喜。
如果只是嘴炮,那么让你们去感受一下现实的残酷也是好的。起码,懂得现实的残酷,人才会变得务实——对清流们尤其如此。
还没离京的张佩纶现在就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
对于吴大瀓和陈宝琛来说,他们分别要去的北洋和南洋目前都有重量级的大佬人物坐镇统筹。有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两根顶梁柱支撑着,他们作为会办,出了事责任自然不会首先压到他们的头上。至少李总督和左总督有足够硬的肩膀可以扛下大部分来。他们只需小心谨慎、亦步亦趋,能熬过这段提心吊胆的日子再次升迁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更何况吴大澂原本就有筹办防务的底子,于整军吏,守边、强边等方面多有建树。此时到北洋帮办军务,不过是轻车熟路罢了。
光绪六年,吴大澂以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陲边务。据说吉林边防军队已建成防军马、步20营9000余人,己“悉成劲旅”。甚至为防御沙俄从水上入侵,还创建图们江、松花江水师营。
但是对于张佩纶而言情况则要糟糕得多。他要去的地方是福建啊,那地方现在正处在中法冲突的风口浪尖,虽说不像越南已经干了好几仗,但也早已是黑云压城、危机重重。
初夏季节,北京南城慈悲庵附近的陶然亭是绝佳的纳凉之所。宜人的湖光水色间,京城诸友在这里为张佩纶送行。
联想到前路莫测的中法局势和张佩纶东南之任明升暗谪的玄机,送别聚会的气氛显得极为沉闷,在座大都相对默然,把酒凄零。临行前‘清流四谏’之一的宝廷为张佩纶作诗一首,以表依依惜别之情。
友朋久聚处,淡泊如常情,偶然当离别,百感从此生。
人生各有事,安得止同行?各了百年身,甘苦难均平。
古今几豪贤,畴弗有友朋,离别亦习见,别泪例一零。
今日天气佳,有酒且共倾,勿作祖帐观,联辔游江亭。
俯视大地阔,仰视高天青,余生尚几何,愿醉不愿醒。
与宝廷等清流同伴把酒惜别后,张佩纶恋恋不舍的踏上了南下福建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