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和小叔叔高家文一块儿被送进学校读书,在同一个班。
其实,在爷爷高法成的眼里,高原就是小叔叔高家文的跟班、陪读。
爷爷对这个小叔叔寄于厚望,希望他能给高家带来荣耀辉煌。
可是,学校每一次考试,高原总是在全班稳拿第一名,分数总是比小叔叔高出20多分。
小叔叔高家文的成绩总是处在中下游水平,这或许就是两种生活待遇,两种不同的收获回报。
学校老师一见到高法成,就满口称赞他有个好孙子。
这让高法成常常感到有些不自在,或者说是喜忧参半。
他本想对小儿子精雕细琢,只可惜小儿子不是一块玉石。
他对孙子高原放手不管,可人家却是大放异彩。
后来,叔侄同时在县城参加了工作,二人的能力和水平,却是不可同日而语。
全县唯一一个保送上大学的指标,给了高原,给了这个最普通的农民的儿子。
这让多少人羡慕。
这是贫寒家庭飞出的金凤凰。
高原的父亲高家男,因为长期一人种地耕作,早早就累垮了身躯。
高原的母亲柯淑萍,也因长期操劳繁重的家务,体力消耗怠尽。
高法成的四个儿子都早已经成家,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儿女。
这时,高法成看到,大儿子夫妇已经力不从心,这才为四个儿子分了家,各起炉灶。
四个儿子,长子高家男人口最多,他住得最远,那个院落也最小,房屋的质量也最差。
两间北房是瓦房,本应是正房,但它却
是露着天,四处透风,只能放个柴草什么的。
两间南房也是瓦房,勉强可以住人。
因为紧靠大街,一下大雨,大街上的雨水都渗透到屋里来。
还有两间平房东屋为配房,房间又小又黑又狭窄。
房顶都变了形,房梁用木棍支起来,椽子折了好几根,经常往下掉土。
院子只有一米宽的一小窄条。
这就是高家男,高原的父亲所分到的院落。
好地,高法成都分给了他的三个小儿子。
大儿子高家男都是洼地。
四个家庭,只有大儿子一家生活艰难。
因为他完全是靠土里刨食,而这块“土”
却是长年积水的洼地。
其他三个儿子,日子都比大儿子好过得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