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文学网 www.53wx.com,王安忆短篇作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谁来评定的,但这称号却被人们认同了。另有一类能与之竞相比较的,是称为"黑牡丹"的女性的脸。"黑牡丹"的脸型是比较含蓄的艳丽,通常是小巧的鹅蛋脸,面上有笑靥,上眼皮略有些肿,就像戏台上特意在眼皮上打点胭脂的旦角。这种面相似乎比前边那种"欧化"的脸型,更容易和一些风化故事联系起来,而前种脸型却是比较单纯,也比较堂皇,不像后者那样,带着些暧昧的气息。
后来,我离开了这条街,到了另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似乎没有这样多种多样的有特色的脸型。这很可能是因为,脸型是感性最初摄取的印象,它直接为视觉接受。而在略为成年以后,感官发育得更为深入,便被另一些较为抽象的事物所吸引。这些事物,往往是含混的,模糊的形骸,边缘渗入在空气里,于是,这里和那里,就连成了一片,它们形成了一种叫做氛围的东西。它们虽然不是物质性的,但它们却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它们有着一种溶解的性质,将一些有形的溶为无形。
在最为静谧的午后时分,这种称作氛围的东西显得极为突出。在那种住宅的区域,又不是交通干道,所以连车辆都是少的。静谧中,有一辆无轨电车驶过,在街角转弯。在这样的静谧的,窄细的,蜿蜒的,林荫布道的马路上,却设有两路无轨电车。它们均是从西到东,贯穿了这个城市的街面。它们将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街区,领略各路风光。这时候,它们在这个安谧的街角转了弯,驶上一条更为窄细的马路,简直是人迹罕至的。梧桐树叶间闪着阳光,掩隐着一扇扇黑铁门,门上有着镂花,可见里面整齐的房屋。铁门和铁门之间的墙,是奶黄色,砂粒面,吃了光,颜色就变厚了。电车好像进人了私人的领地,进到隐秘的生活里面。电流的嗡嗡声,还有转弯时的"叮"的一声,带来了些外面世界的活跃。但由于这里的隐秘的缘故,这些声音就好像包了一层膜似的,是隔世的。电车转过弯,穿过那条更加离世的小街,再转个弯,就驶上了前面的宽平的大马路,速度也略微加进了。那叮叮的声响,也更明快了。这样的静,却决不是寂静,而是带着午休的性质,做着些浅梦,半睡半醒中听见电车"叮"的一声。这还是入神或者说走神的时分,思绪漫无边际地游走。所以这条街就像是罩了一个白日梦,带着膝陇的笑意和花影。再过些时,学校就传出了眼保健操的音乐。这音乐在忙碌的上午并不显,到了下午就不同了。它本来是有些突兀的,但午后的静谧却是氤氲的质地,它将突兀的事物的边缘洇染与柔和了,所以事情就有了铺垫,一旦来临,反有着水到渠成的效果。音乐就这样起来了,行云流水的旋律之中,间着清脆的叫操的女声,她的声音不是将午酣警醒,而是使得有些迷茫和惘然。这城市由于居住的密度,因此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传到学校的眼保健操的乐声。它们在同一时刻响起,就像欧洲城市上空的钟声。大约是高音喇叭的缘故,眼保健操的乐声总是来自高处,有一种俯瞰的姿态,在屋顶上流连,飘扬。午后,在此,便悄然结束。
相反,夜晚却不是那样静溢的。它也静,但静里却带着沉重,有些揪心揪肺的东西泛了上来,还有些沉渣烂滓泛了上来,它带着涎水的气味,梦呓也变得大胆而恐怖。野猫出动了,就像这城市的幽灵似的,从院墙上无声地疾跑而过。它们往下跳,落地的一下,足爪那么柔软地一顿,特别叫人心里腻歪。那些夜归的脚步声,嚓嚓嚓的,携裹着一股肃杀之气,还有敲门声,也是气咻咻的。还有一种是忘了带钥匙,于是在窗下一迭声地叫门。静夜里的人声,听起来竟是凄楚得很。深夜里,能清晰地听见隔壁人家"啪"地开了灯,这一声动静显得格外孤寂。睡眠集聚在一起,挤压成房间那样的方格的形状,就叫人感到窒息了。这么密实的鼻息,一定是有影响的,夜里不觉得,到了早晨便有感觉了。早晨的空气一点都谈不上清新,而是充斥着一股被窝里的味道,阳光浮在含了潮气的空气之上,看上去混沌沌的。要到午后才逐渐澄清,变得清亮起来。这个城市的夜晚在逼厌的空间里,更加压抑了。楼房挡住了微弱的星光,路灯只是小意思,影影憧憧的。人不由自主就蜷曲起来,偎依地挤着。神色都有些呆,做着一些木木的梦。倒是那些下雷暴雨的天,淋漓一些,急骤的雨点带来了喧哗。人们相反感到轻松,看着窗外的闪电,发出夸张的惊叫。闪电好像击传了楼房的层层屏障,所有的玻璃窗都在一刹那间,哗啦啦地打开了,城市变得通体透明,夜晚便空廓起来。还有在很深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一声汽笛,也不知是车还是船在起程。这也感到城市的辽阔,竟有着那样遥远的地方,有一些暇思在暗夜下滋生出来。
这城市有一种时刻,特别叫人不安,就是早春里突然暴热的几天。人们还没从冬天里脱身,已经嗅到了盛夏的气味,真是措手不及。身上背着棉的,热是热,又不是正式的热,就没有了归宿。这几日都是凑合着过的,带着些观望的意思,看这天气怎么走下去。由于一时没有结果,心里就很燥。这几日里,树叶突然就绿了,可你并没感到多少欢欣,而是有些跟不上变化的沮丧,和疲惫。那些年轻的,乐天的,极早换上的夏装,也加强着他们的灰心。这种孤立的天气,打乱了循序渐进的节奏,也打断了承上启下的季候概念,他们甚至是会感到虚无的。好在,天又即刻变凉了,甚至比暴热以前更凉,带着些严冬的味道。这样,他们才安心下来,回到了过去的状态。气候多变的季节,城市里多少有些抑郁的症状,消极得很,街上多是些穿着与气温不相符的人,带着抱怨的神色,得过且过的样子。而春天就在这样的焦虑和颓唐的情绪中,度过了大半。
黄梅雨里,那是连怨声也发不出来了。这城市的房屋和街道,全是疲沓了,棱棱角角软坍下来,轮廓变得模糊和浑浊。这不是"湿",而是一种"皮","湿"还要凛冽一些。最叫人绝望的是雨停了的时候,太阳从雨云后头酒出来,照着水洼。水洼里散发出腐味,人身上全都散发出体味,头油味,还有衣服阴干的异味。这股子气味可真是憋闷啊!尤其是在曹家渡这类旧区域里,好天里都有着阴湿气,这时候就不谈了,空气简直成了牛皮糖。嘈杂的市面,全笼在皮罩子里,嗡嗡的,捏着鼻子说话似的,那些沿街的密密匝匝的木窗瓦顶,滴出的不是水,而是油。小店里卖的零头布料,也发散着阴干的异味,摸上去则发"皮"。人还多呢!这会子,抑郁症又都好了,都来挤热闹了。挤的大多是糕团店,还不够粘似的。还有些炒货,这时其实也都皮了,上面的酱油味,奶油味,甘草味,沾在手指缝里。这时候,一股勃勃的兴致起来了,劲头粗得很呢!要能从远处看,这个伏在长江边的城市,正裹在一团浮动不安的水汽里面,顶上积散着雨云,阴霾,还有太阳的光和热。
黄梅雨结束,就直接进了伏天,太阳突然间沙拉拉的,带了声响。抑郁症这会儿是真好了,看出去的人和物,陡然地刷新了颜色,并且构了墨线。伏天的太阳多么收燥,粘滞不清的一下子爽利起来。梧桐树叶在黄梅雨里养肥了,这时收藏了阳光,再很吝啬地洒给地面上,或者沿街的窗台上。所有的声色都脱了那一层"皮",变得响亮了,还带了些金属的嚓啷啷声。那屋顶上的瓦,崩脆崩脆的,连人说话的口齿都伶俐了。本来就是齿前音多,这时候更加细和碎,而且清晰,丝丝入耳。不是说,墙面是砂粒的质感吗!这会儿简直发出绒头来了。现在热是热了,可热得很肯定,堂而皇之,酣畅淋漓。气味都是干爽和蓬松的:蚊虫香的气味,西瓜的清甜气,小儿痱子粉的薄荷味,都是草本的气味,是这城市最质朴的气味,是它的体味。不过,这时候的午后就有些昏然了,也得让它打个盹吧!热气从路面,墙面,瓦面,涌出,连最最背阴的,有着穿堂风的角落都洋溢着松爽的热气。空气里散布了一种皮肤轻度灼伤的焦味,虽然是皮肉的气味,却也是干燥爽利的。
这街角依然是静。由于空气中的水分蒸发了,天空就突然空旷起来。于是电车的电流声,以及转变的"叮"一声,便散发了。有些提不住,不如以往那么集中和警醒。而与此同时,许多平时听不见的杂声,这时倒都发出了响。这响不是在齐耳的地方,而是在头顶上方,还要高远一些,营营嗡嗡的。我为什么偏捡这街角来说,是因为换了热闹的市面,你会以为我指的是市声。不是市声,而是气流从物体身上摩擦而产生的声音。这城市的物体质地比较坚硬,而且有棱有角,最不吃声了。小小一点动静,反射来反射去,便有了响。所以,在这大夏天,这热气就有着一股轰然的声势。随了太阳西移,热气僵了下去,汗气就起来了。这是瀌湿了草席和藤椅,再揩净晾干的汗气,夹了干草的皮肉的气味,有一点押昵气,但不是太不爽的。认真地追究,什么气味其实都是人气,有时是捂着,有时是蒸腾出来。
初秋是性情最平和的时节,一切都有些像万劫有复地,回转过来了。墙上的砂面收了绒头,树影变得纤细,疏落有致。电车转弯的那一声"叮"复又人耳,学校里眼保健操的音乐适时地响起。这时的光和影是最为协调的,边缘清晰而柔和。这城市的物体本来是拥挤的,多少有些杂乱,此时倒都成了受光体,影调反变得丰富了。这时候,即便是那最嘈杂的闹市,也神定气闲的了。这城市的性子是燥的,可也爽气,说过去就过去。它内里含着一股疾疾的动力,冲过多少关隘,终于达到平衡。然后再疾疾地倾斜过去。它所以这样骚动不安,是因为它有欲望。要谈到它的欲望,你就明白了,它就不能消停了声色,就连那个街角,没什么大动作,欲望也要从电车的"叮"一声里露一露头。这时它是平衡的,松弛的阶段,带有些养性的意思。使劲嗅一嗅,空气里有一股单薄的烟味。这是最清爽的人气了,不出汗,不受煎熬。可是紧接着,凛冽的季节到了,一切又肃杀起来。树叶落了一批,又落了一批,树枝秃了,露出了房屋的墙面,就有些惨淡了。这是一些酷烈的景象,但也不要紧,只要去听,好天气里,最肃杀的角落,都响着藤拍打在厚棉被上的"嘭嘭"声,鼓起的一蓬蓬灰,都是饱满的人气。这也称得上是轰轰烈烈的。午后呢?那电车"行行"地开过街角,响的是"叮叮"的两声。还有,这干燥的冬日里,火烛难免不小心,于是,救火会便时常,紧急地派出救火车,一路呼啸而去。还有警车,俗称"强盗车"的,在冬天行人稀少的夜里,也显得格外喧嚣.一听到它们的声音,人们就竖起了耳朵,想什么地方发生了危险的事情?这城市就是这么一激灵,一激灵。
好了,现在上海已成了新话题,当时在图书馆,藏书楼,辛苦看到的旧书,如今大批量地印刷发行,用最好的铜版纸做封面。可在那里面,看见的是时尚,也不是上海。再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街面上不再有那样丰富的有表情的脸相,它变得单一。而且,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这些毛边和技节,却是最先触及我们的感官的东西。于是,再要寻找上海,就只能到概念里去找了。连语音都变了,一些微妙的发音消失了,上海话渐渐向北京话靠拢,变得可以注音了。那些后颚上方、舌齿之间的音节,删剪了之后,语音就变得生硬而且突兀,并且,困难于表达。总之,上海变得不那么肉感了,新型建筑材料为它筑起了一个壳,隔离了感官。这层壳呢?又不那么贴,老觉得有些虚空。可能也是离得太近的缘故,又是处于激变中,映像就都模糊了,只在视野里留下一些恍惚的光影。倒是在某些不相干的时间和地点,不期然地,却看见了它的面目。那还是一九八七年,在香港,有一晚,在九龙的丽晶酒店闲坐,正对着香港岛,香港岛的灯光明亮地镶嵌在漆黑的海天之间。这真是海上奇观,蛮荒之中的似锦繁华,是文明的传奇。于是,陡然间想起了上海,那几句诗句又涌现在眼前:约距今一亿八千万年的中生代上送纪,上海同苏南地区都是古老的陆地海水大幅度进退,在不同的海面时期,河口位置不同,形成了相互重叠的古三角洲冰川融入海洋,海面渐次上升,三角洲的大片陆地复被海水所浸没
这画面何等壮丽,上海原来是这样冉冉升出海面,云雾散尽,视线走近,走近,走了进去,被琐细的笔触掩埋,视线终于模糊了。
1999年4月7日上海
谁来评定的,但这称号却被人们认同了。另有一类能与之竞相比较的,是称为"黑牡丹"的女性的脸。"黑牡丹"的脸型是比较含蓄的艳丽,通常是小巧的鹅蛋脸,面上有笑靥,上眼皮略有些肿,就像戏台上特意在眼皮上打点胭脂的旦角。这种面相似乎比前边那种"欧化"的脸型,更容易和一些风化故事联系起来,而前种脸型却是比较单纯,也比较堂皇,不像后者那样,带着些暧昧的气息。
后来,我离开了这条街,到了另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似乎没有这样多种多样的有特色的脸型。这很可能是因为,脸型是感性最初摄取的印象,它直接为视觉接受。而在略为成年以后,感官发育得更为深入,便被另一些较为抽象的事物所吸引。这些事物,往往是含混的,模糊的形骸,边缘渗入在空气里,于是,这里和那里,就连成了一片,它们形成了一种叫做氛围的东西。它们虽然不是物质性的,但它们却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它们有着一种溶解的性质,将一些有形的溶为无形。
在最为静谧的午后时分,这种称作氛围的东西显得极为突出。在那种住宅的区域,又不是交通干道,所以连车辆都是少的。静谧中,有一辆无轨电车驶过,在街角转弯。在这样的静谧的,窄细的,蜿蜒的,林荫布道的马路上,却设有两路无轨电车。它们均是从西到东,贯穿了这个城市的街面。它们将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街区,领略各路风光。这时候,它们在这个安谧的街角转了弯,驶上一条更为窄细的马路,简直是人迹罕至的。梧桐树叶间闪着阳光,掩隐着一扇扇黑铁门,门上有着镂花,可见里面整齐的房屋。铁门和铁门之间的墙,是奶黄色,砂粒面,吃了光,颜色就变厚了。电车好像进人了私人的领地,进到隐秘的生活里面。电流的嗡嗡声,还有转弯时的"叮"的一声,带来了些外面世界的活跃。但由于这里的隐秘的缘故,这些声音就好像包了一层膜似的,是隔世的。电车转过弯,穿过那条更加离世的小街,再转个弯,就驶上了前面的宽平的大马路,速度也略微加进了。那叮叮的声响,也更明快了。这样的静,却决不是寂静,而是带着午休的性质,做着些浅梦,半睡半醒中听见电车"叮"的一声。这还是入神或者说走神的时分,思绪漫无边际地游走。所以这条街就像是罩了一个白日梦,带着膝陇的笑意和花影。再过些时,学校就传出了眼保健操的音乐。这音乐在忙碌的上午并不显,到了下午就不同了。它本来是有些突兀的,但午后的静谧却是氤氲的质地,它将突兀的事物的边缘洇染与柔和了,所以事情就有了铺垫,一旦来临,反有着水到渠成的效果。音乐就这样起来了,行云流水的旋律之中,间着清脆的叫操的女声,她的声音不是将午酣警醒,而是使得有些迷茫和惘然。这城市由于居住的密度,因此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传到学校的眼保健操的乐声。它们在同一时刻响起,就像欧洲城市上空的钟声。大约是高音喇叭的缘故,眼保健操的乐声总是来自高处,有一种俯瞰的姿态,在屋顶上流连,飘扬。午后,在此,便悄然结束。
相反,夜晚却不是那样静溢的。它也静,但静里却带着沉重,有些揪心揪肺的东西泛了上来,还有些沉渣烂滓泛了上来,它带着涎水的气味,梦呓也变得大胆而恐怖。野猫出动了,就像这城市的幽灵似的,从院墙上无声地疾跑而过。它们往下跳,落地的一下,足爪那么柔软地一顿,特别叫人心里腻歪。那些夜归的脚步声,嚓嚓嚓的,携裹着一股肃杀之气,还有敲门声,也是气咻咻的。还有一种是忘了带钥匙,于是在窗下一迭声地叫门。静夜里的人声,听起来竟是凄楚得很。深夜里,能清晰地听见隔壁人家"啪"地开了灯,这一声动静显得格外孤寂。睡眠集聚在一起,挤压成房间那样的方格的形状,就叫人感到窒息了。这么密实的鼻息,一定是有影响的,夜里不觉得,到了早晨便有感觉了。早晨的空气一点都谈不上清新,而是充斥着一股被窝里的味道,阳光浮在含了潮气的空气之上,看上去混沌沌的。要到午后才逐渐澄清,变得清亮起来。这个城市的夜晚在逼厌的空间里,更加压抑了。楼房挡住了微弱的星光,路灯只是小意思,影影憧憧的。人不由自主就蜷曲起来,偎依地挤着。神色都有些呆,做着一些木木的梦。倒是那些下雷暴雨的天,淋漓一些,急骤的雨点带来了喧哗。人们相反感到轻松,看着窗外的闪电,发出夸张的惊叫。闪电好像击传了楼房的层层屏障,所有的玻璃窗都在一刹那间,哗啦啦地打开了,城市变得通体透明,夜晚便空廓起来。还有在很深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一声汽笛,也不知是车还是船在起程。这也感到城市的辽阔,竟有着那样遥远的地方,有一些暇思在暗夜下滋生出来。
这城市有一种时刻,特别叫人不安,就是早春里突然暴热的几天。人们还没从冬天里脱身,已经嗅到了盛夏的气味,真是措手不及。身上背着棉的,热是热,又不是正式的热,就没有了归宿。这几日都是凑合着过的,带着些观望的意思,看这天气怎么走下去。由于一时没有结果,心里就很燥。这几日里,树叶突然就绿了,可你并没感到多少欢欣,而是有些跟不上变化的沮丧,和疲惫。那些年轻的,乐天的,极早换上的夏装,也加强着他们的灰心。这种孤立的天气,打乱了循序渐进的节奏,也打断了承上启下的季候概念,他们甚至是会感到虚无的。好在,天又即刻变凉了,甚至比暴热以前更凉,带着些严冬的味道。这样,他们才安心下来,回到了过去的状态。气候多变的季节,城市里多少有些抑郁的症状,消极得很,街上多是些穿着与气温不相符的人,带着抱怨的神色,得过且过的样子。而春天就在这样的焦虑和颓唐的情绪中,度过了大半。
黄梅雨里,那是连怨声也发不出来了。这城市的房屋和街道,全是疲沓了,棱棱角角软坍下来,轮廓变得模糊和浑浊。这不是"湿",而是一种"皮","湿"还要凛冽一些。最叫人绝望的是雨停了的时候,太阳从雨云后头酒出来,照着水洼。水洼里散发出腐味,人身上全都散发出体味,头油味,还有衣服阴干的异味。这股子气味可真是憋闷啊!尤其是在曹家渡这类旧区域里,好天里都有着阴湿气,这时候就不谈了,空气简直成了牛皮糖。嘈杂的市面,全笼在皮罩子里,嗡嗡的,捏着鼻子说话似的,那些沿街的密密匝匝的木窗瓦顶,滴出的不是水,而是油。小店里卖的零头布料,也发散着阴干的异味,摸上去则发"皮"。人还多呢!这会子,抑郁症又都好了,都来挤热闹了。挤的大多是糕团店,还不够粘似的。还有些炒货,这时其实也都皮了,上面的酱油味,奶油味,甘草味,沾在手指缝里。这时候,一股勃勃的兴致起来了,劲头粗得很呢!要能从远处看,这个伏在长江边的城市,正裹在一团浮动不安的水汽里面,顶上积散着雨云,阴霾,还有太阳的光和热。
黄梅雨结束,就直接进了伏天,太阳突然间沙拉拉的,带了声响。抑郁症这会儿是真好了,看出去的人和物,陡然地刷新了颜色,并且构了墨线。伏天的太阳多么收燥,粘滞不清的一下子爽利起来。梧桐树叶在黄梅雨里养肥了,这时收藏了阳光,再很吝啬地洒给地面上,或者沿街的窗台上。所有的声色都脱了那一层"皮",变得响亮了,还带了些金属的嚓啷啷声。那屋顶上的瓦,崩脆崩脆的,连人说话的口齿都伶俐了。本来就是齿前音多,这时候更加细和碎,而且清晰,丝丝入耳。不是说,墙面是砂粒的质感吗!这会儿简直发出绒头来了。现在热是热了,可热得很肯定,堂而皇之,酣畅淋漓。气味都是干爽和蓬松的:蚊虫香的气味,西瓜的清甜气,小儿痱子粉的薄荷味,都是草本的气味,是这城市最质朴的气味,是它的体味。不过,这时候的午后就有些昏然了,也得让它打个盹吧!热气从路面,墙面,瓦面,涌出,连最最背阴的,有着穿堂风的角落都洋溢着松爽的热气。空气里散布了一种皮肤轻度灼伤的焦味,虽然是皮肉的气味,却也是干燥爽利的。
这街角依然是静。由于空气中的水分蒸发了,天空就突然空旷起来。于是电车的电流声,以及转变的"叮"一声,便散发了。有些提不住,不如以往那么集中和警醒。而与此同时,许多平时听不见的杂声,这时倒都发出了响。这响不是在齐耳的地方,而是在头顶上方,还要高远一些,营营嗡嗡的。我为什么偏捡这街角来说,是因为换了热闹的市面,你会以为我指的是市声。不是市声,而是气流从物体身上摩擦而产生的声音。这城市的物体质地比较坚硬,而且有棱有角,最不吃声了。小小一点动静,反射来反射去,便有了响。所以,在这大夏天,这热气就有着一股轰然的声势。随了太阳西移,热气僵了下去,汗气就起来了。这是瀌湿了草席和藤椅,再揩净晾干的汗气,夹了干草的皮肉的气味,有一点押昵气,但不是太不爽的。认真地追究,什么气味其实都是人气,有时是捂着,有时是蒸腾出来。
初秋是性情最平和的时节,一切都有些像万劫有复地,回转过来了。墙上的砂面收了绒头,树影变得纤细,疏落有致。电车转弯的那一声"叮"复又人耳,学校里眼保健操的音乐适时地响起。这时的光和影是最为协调的,边缘清晰而柔和。这城市的物体本来是拥挤的,多少有些杂乱,此时倒都成了受光体,影调反变得丰富了。这时候,即便是那最嘈杂的闹市,也神定气闲的了。这城市的性子是燥的,可也爽气,说过去就过去。它内里含着一股疾疾的动力,冲过多少关隘,终于达到平衡。然后再疾疾地倾斜过去。它所以这样骚动不安,是因为它有欲望。要谈到它的欲望,你就明白了,它就不能消停了声色,就连那个街角,没什么大动作,欲望也要从电车的"叮"一声里露一露头。这时它是平衡的,松弛的阶段,带有些养性的意思。使劲嗅一嗅,空气里有一股单薄的烟味。这是最清爽的人气了,不出汗,不受煎熬。可是紧接着,凛冽的季节到了,一切又肃杀起来。树叶落了一批,又落了一批,树枝秃了,露出了房屋的墙面,就有些惨淡了。这是一些酷烈的景象,但也不要紧,只要去听,好天气里,最肃杀的角落,都响着藤拍打在厚棉被上的"嘭嘭"声,鼓起的一蓬蓬灰,都是饱满的人气。这也称得上是轰轰烈烈的。午后呢?那电车"行行"地开过街角,响的是"叮叮"的两声。还有,这干燥的冬日里,火烛难免不小心,于是,救火会便时常,紧急地派出救火车,一路呼啸而去。还有警车,俗称"强盗车"的,在冬天行人稀少的夜里,也显得格外喧嚣.一听到它们的声音,人们就竖起了耳朵,想什么地方发生了危险的事情?这城市就是这么一激灵,一激灵。
好了,现在上海已成了新话题,当时在图书馆,藏书楼,辛苦看到的旧书,如今大批量地印刷发行,用最好的铜版纸做封面。可在那里面,看见的是时尚,也不是上海。再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街面上不再有那样丰富的有表情的脸相,它变得单一。而且,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这些毛边和技节,却是最先触及我们的感官的东西。于是,再要寻找上海,就只能到概念里去找了。连语音都变了,一些微妙的发音消失了,上海话渐渐向北京话靠拢,变得可以注音了。那些后颚上方、舌齿之间的音节,删剪了之后,语音就变得生硬而且突兀,并且,困难于表达。总之,上海变得不那么肉感了,新型建筑材料为它筑起了一个壳,隔离了感官。这层壳呢?又不那么贴,老觉得有些虚空。可能也是离得太近的缘故,又是处于激变中,映像就都模糊了,只在视野里留下一些恍惚的光影。倒是在某些不相干的时间和地点,不期然地,却看见了它的面目。那还是一九八七年,在香港,有一晚,在九龙的丽晶酒店闲坐,正对着香港岛,香港岛的灯光明亮地镶嵌在漆黑的海天之间。这真是海上奇观,蛮荒之中的似锦繁华,是文明的传奇。于是,陡然间想起了上海,那几句诗句又涌现在眼前:约距今一亿八千万年的中生代上送纪,上海同苏南地区都是古老的陆地海水大幅度进退,在不同的海面时期,河口位置不同,形成了相互重叠的古三角洲冰川融入海洋,海面渐次上升,三角洲的大片陆地复被海水所浸没
这画面何等壮丽,上海原来是这样冉冉升出海面,云雾散尽,视线走近,走近,走了进去,被琐细的笔触掩埋,视线终于模糊了。
1999年4月7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