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53wx.com,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目鉴
这一讲谈谈收藏中的几个问题。第一是鉴定。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陶瓷的鉴定还是以目鉴为主。所谓"目鉴"为主就是拿眼睛看。我们现在还没有仪器能够非常迅速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用眼睛看,俗称"眼学",眼睛的学问。目鉴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技术,科学的名字叫"标型学"。所谓"标型学"就是有一个标准的东西让你深刻地记忆住,然后你去类比,你去做出结论。
目鉴有局限性,受个人的学识、经验甚至道德的影响。身体都可能对你的鉴定产生影响,比如,你今天身体不好,你懒得太仔细看了,可能就发生了误判。所以,我认为,陶瓷的鉴定包括文物的鉴定最终极的目标一定是科学的鉴定。而这种科学的鉴定一定不能通过人来完成。比如将来会有一件仪器,只要把瓷器搁上去,输入程序,那边报告就自动打出来,告诉你这件瓷器哪年哪月哪日在哪儿烧造的,信息非常准确。如果说瓷器搁到仪器上,还得一个人跑到帘子后头去填表,那这个人的笔是往这边歪还是往那边歪,可能会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所以,我认为陶瓷鉴定的终极目标,一定是纯粹科技的鉴定。
鉴定的人为因素
民国时期,陶瓷鉴定一直是困扰古董界的一个问题。民国有一个大官过生日,大量的人送礼。那时候兴陶瓷,送的礼里五花八门的,基本上都是陶瓷。他生日过完以后,他得请行家来看。谁明白都请来,挨个看。看完了都得有个意见。大部分人的意见都不一定跟他直说,为什么呢?因为这大官的地位太高,送的人的地位也太高,说错了得罪人。所以,大部分人都这样说:"东西好啊,好啊,好漂亮啊。"都说那模棱两可的话。出门说:我说东西好,可我没说东西对。还有人说"我说好,是指仿得好,但是没说仿"。就说"好啊,好啊。""仿得好啊"那句话就咽下去了。有一个行家进门就直说,很多人都鉴定过了,他一进门说:这个不对,这个假的。上去都直说。那大官脸立刻就拉下了,不高兴。别人怎么看都没说不对啊?怎么就你能耐啊?就把这人轰出去了。以后遇人就讲,说这个行家不仅眼力差,德行还差呢?这就是很多人拥有了大量的藏品仍坠五里雾中的一个原因。不能兼听则明。
古人说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你其实能够揣摩来人的态度。我有时候说态度很重要。有人请我去鉴定,我也知道这是一个很得罪人的事,但有时候迫不得己还得去。那一进去,我有时候不太好下面表态的时候。比如,我环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你应该能从我态度上判定你这批东西的真伪。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碍于各种情面不好直说。
有一次,我给一个人鉴定,他老婆虎视眈眈地站在旁边。我就知道,如果我把他这东西判了死刑,只要我一出门,他们家这场战争就算开始了。我为了他们家以后不发生"战争",我只好说模棱两可的话。说起来不是世故和圆滑,今天很多事情不能用过于简单的办法去处理,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会用一种鼓励的态度,比如我说"你应该加强学习,尽管你这次买错了,学费是理应该交的。你还学到了本事呢,你还刺激了你购买的欲望呢。"那有的人就是这样,买错了就会说:我下回努力学习,一定买个对的回来。但有的人不是,买错了以后窝心哪,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过去的古董界,买错了东西就是床底下一塞,自己记住一个教训。俗话说,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得咽得下去,这牙没那么容易咽下去。
大开门
收藏界有一句常说的话,叫"大开门"。你拿一东西给一行家看,人家说"大开门"。"大开门"是什么意思啊?一般的情况下,就是说,你这东西是真的或者假的,就是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句话是从"开门见山"简化过来的。一般情况下说这个东西"大开门"是指这东西真。很少有人说这东西假的时候,说"大开门",一般都说"大假活",一看就是假的。
开门见山,迅速做出判断对于新入门的人来说,有点故弄玄虚。人家就想了:你怎么不认真啊?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我这东西的真伪呢?你怎么就能轻易判定它的死活呢?实际上,"开门见山"就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一个积累,一个要应用。你一定要应用。
陶瓷鉴定中,错了没关系,谁也不是神仙,谁也没活在唐朝、宋朝、清朝,没法去判定当时的情况。那我们有时候可能发生误判。每一次误判都刻骨铭心,都能让你记住这个错误在哪儿,对你的进步有极大的好处。
与门外人论长短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导演,找我说:"朋友家有一批东西,你帮助看一眼。"我推动不了就去了。一进门我就大概瞄了瞄,我就说:这东西都不怎么样。出了门以后,他对我就有点不高兴。他说:"你怎么不认真哪?"我说:"你认为的认真是不是我得把他们家那瓷器挨个都从架子上搬下来,搁在脸前装模作样地每个看一个钟头?然后说这东西可能不对。你觉得我才认真呢?"我说:"你是一个导演,你去挑过演员。一屋子备选的演员,你进门拿脑袋一摇就说:这没我用的。你怎么决定的呢?你连试戏都没有,你怎么也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是因为你非常熟悉你的领域。你熟悉了你的领域,你做出判断就非常容易。"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别人不熟悉。最简单地说,你是一个卖菜的,你都很熟悉这人菜的质量;你是一个卖肉的,手一抓就知道这个肉是不是注水了;都是你熟悉。那让我去就肯定不熟悉,对吧?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熟悉的,从小就开始锻练的领域,只是你浑然不觉而已。我们都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生存,到了陶瓷这块儿,鉴定就变成了技艺。
清代有一个人叫张金鉴,他在考古偶编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善鉴家心领神会,判决了然。纵历千万年之久,如与古人相晤对。切勿与门外人论短长,徒劳唇舌耳。"他说这话是俩意思,就是说,善于做出鉴定的人,他判决就是了然,很快。甭管你经历了多久,我就如同跟古人面对。但是这个事不能跟门外人说,跟他说是白费口舌,就是这个意思。我倒认为,能跟门外人论短长,那才算真本事。百家讲坛大部分观众都是门外汉,我们就是要在这门外汉中听出中国文化的真谛,小的地方是听出陶瓷的真谛。你听下来,你一定比别人对中国的陶瓷有所了解。
花钱买教训
我有一回跟我几个朋友下乡去买东西。当时河北的一个县城开了集市,发了很多请帖,希望大家都去捧场。我那几个朋友撺掇我去,他们都是外行,就我一个内行。我去的时候就跟他们说:"能不能把你们的这些奔驰换掉,咱们坐一个普通的面包车前往?"他们不干,非得要开好车。到了乡下,到了那个农贸市场,一下来,我就跟他们说:你不懂的行业昼少说话,不懂的规矩要先问我。他们说,知道了。不就这点儿事,不就买东西吗?我撑死了不买。
正往前走,看见一老乡蹲在地上,面前就摆着一个白碗。我一个朋友过去,拿脚丫子对着那碗就说:"你这碗多少钱一个?"他犯了大忌。首先他对这碗不尊重,应该蹲下来。在买卖的瞬间,卖主当时处在强势,东西是他的,钱是你的。你如果想买,他就是强势。他蹲着,你站着,你拿脚丫子乱点,心态上已经处在了一个劣势,但你浑然不觉。
老乡第一句话就说:"这碗贵着呢。"他就愣了问人家"贵着呢?贵是多少钱?"老乡说:"5万。"他对这个东西一无所知,这5万跟50万,对他来说,价值观根本不存在。然后,他就转过头来看我,我转身就走了,我觉得得给他一教训。然后他就想跟着我走,那老乡马上就说:"唉,你别走啊,按照规矩,你问完价得还个价。一分钱我都不嫌少。"他就走不开了,他得还个价啊。他站着看着这碗,想了半天,他不能还一分钱吧?他就说:"1000。"老乡说:"1000连我的本钱还不够呢。你得加钱。"他心里就来了劲了。他就想:我终于还的这个价恰到好处。他就说:"我不加钱。"老乡说:"你至少要给我加200块。"他说:"我不加。"老乡说加100、加50,他都不加。最后人家说"你给我加10块钱,够我中午吃碗面条的就成。"我这朋友说:"我一分钱都不会加。"结果老乡说:"我今天赔钱把它卖给你。"他走不了了。他如果不掏钱那就等于打架,所以从兜里摸出1000块给人家。他捧着这碗,呼哧带喘追上我"马先生,这碗值多少钱啊?"我说:"这碗值10块钱,但教训值990,正好1000块。你不会亏的。"
这就是花钱买了个教训,强势和弱势在瞬间都会转化的。不要认为你兜里全是钱,就是强势。人家蹲在地上,就是弱势。他在掌握这个碗的命运的时候,同时掌握了你的心理。他为什么说1000块钱还不到我的本儿呢?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这么说,你就跑了。他非常好地控制了局面。这就是一个教训。"其实清楚地知道这上点,就知道我们生活中怎么能扬其长,避其短。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啊,你自己要清楚啊。你不了解这个碗,你是不是就是短处?你兜里的钱是没有用的,你兜里的钱一会儿就变成人家的了。对吧?所以你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儿。
书到用时方恨少
收藏首先要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先读读书,请一些老师,可以少走弯路。大部分人都希望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读书多苦啊!那么多书要读,读了也记不住。所有人都有一个借口,现在年龄大了。可年轻的时... -->>
目鉴
这一讲谈谈收藏中的几个问题。第一是鉴定。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陶瓷的鉴定还是以目鉴为主。所谓"目鉴"为主就是拿眼睛看。我们现在还没有仪器能够非常迅速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用眼睛看,俗称"眼学",眼睛的学问。目鉴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技术,科学的名字叫"标型学"。所谓"标型学"就是有一个标准的东西让你深刻地记忆住,然后你去类比,你去做出结论。
目鉴有局限性,受个人的学识、经验甚至道德的影响。身体都可能对你的鉴定产生影响,比如,你今天身体不好,你懒得太仔细看了,可能就发生了误判。所以,我认为,陶瓷的鉴定包括文物的鉴定最终极的目标一定是科学的鉴定。而这种科学的鉴定一定不能通过人来完成。比如将来会有一件仪器,只要把瓷器搁上去,输入程序,那边报告就自动打出来,告诉你这件瓷器哪年哪月哪日在哪儿烧造的,信息非常准确。如果说瓷器搁到仪器上,还得一个人跑到帘子后头去填表,那这个人的笔是往这边歪还是往那边歪,可能会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所以,我认为陶瓷鉴定的终极目标,一定是纯粹科技的鉴定。
鉴定的人为因素
民国时期,陶瓷鉴定一直是困扰古董界的一个问题。民国有一个大官过生日,大量的人送礼。那时候兴陶瓷,送的礼里五花八门的,基本上都是陶瓷。他生日过完以后,他得请行家来看。谁明白都请来,挨个看。看完了都得有个意见。大部分人的意见都不一定跟他直说,为什么呢?因为这大官的地位太高,送的人的地位也太高,说错了得罪人。所以,大部分人都这样说:"东西好啊,好啊,好漂亮啊。"都说那模棱两可的话。出门说:我说东西好,可我没说东西对。还有人说"我说好,是指仿得好,但是没说仿"。就说"好啊,好啊。""仿得好啊"那句话就咽下去了。有一个行家进门就直说,很多人都鉴定过了,他一进门说:这个不对,这个假的。上去都直说。那大官脸立刻就拉下了,不高兴。别人怎么看都没说不对啊?怎么就你能耐啊?就把这人轰出去了。以后遇人就讲,说这个行家不仅眼力差,德行还差呢?这就是很多人拥有了大量的藏品仍坠五里雾中的一个原因。不能兼听则明。
古人说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你其实能够揣摩来人的态度。我有时候说态度很重要。有人请我去鉴定,我也知道这是一个很得罪人的事,但有时候迫不得己还得去。那一进去,我有时候不太好下面表态的时候。比如,我环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你应该能从我态度上判定你这批东西的真伪。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碍于各种情面不好直说。
有一次,我给一个人鉴定,他老婆虎视眈眈地站在旁边。我就知道,如果我把他这东西判了死刑,只要我一出门,他们家这场战争就算开始了。我为了他们家以后不发生"战争",我只好说模棱两可的话。说起来不是世故和圆滑,今天很多事情不能用过于简单的办法去处理,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会用一种鼓励的态度,比如我说"你应该加强学习,尽管你这次买错了,学费是理应该交的。你还学到了本事呢,你还刺激了你购买的欲望呢。"那有的人就是这样,买错了就会说:我下回努力学习,一定买个对的回来。但有的人不是,买错了以后窝心哪,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过去的古董界,买错了东西就是床底下一塞,自己记住一个教训。俗话说,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得咽得下去,这牙没那么容易咽下去。
大开门
收藏界有一句常说的话,叫"大开门"。你拿一东西给一行家看,人家说"大开门"。"大开门"是什么意思啊?一般的情况下,就是说,你这东西是真的或者假的,就是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句话是从"开门见山"简化过来的。一般情况下说这个东西"大开门"是指这东西真。很少有人说这东西假的时候,说"大开门",一般都说"大假活",一看就是假的。
开门见山,迅速做出判断对于新入门的人来说,有点故弄玄虚。人家就想了:你怎么不认真啊?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我这东西的真伪呢?你怎么就能轻易判定它的死活呢?实际上,"开门见山"就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一个积累,一个要应用。你一定要应用。
陶瓷鉴定中,错了没关系,谁也不是神仙,谁也没活在唐朝、宋朝、清朝,没法去判定当时的情况。那我们有时候可能发生误判。每一次误判都刻骨铭心,都能让你记住这个错误在哪儿,对你的进步有极大的好处。
与门外人论长短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导演,找我说:"朋友家有一批东西,你帮助看一眼。"我推动不了就去了。一进门我就大概瞄了瞄,我就说:这东西都不怎么样。出了门以后,他对我就有点不高兴。他说:"你怎么不认真哪?"我说:"你认为的认真是不是我得把他们家那瓷器挨个都从架子上搬下来,搁在脸前装模作样地每个看一个钟头?然后说这东西可能不对。你觉得我才认真呢?"我说:"你是一个导演,你去挑过演员。一屋子备选的演员,你进门拿脑袋一摇就说:这没我用的。你怎么决定的呢?你连试戏都没有,你怎么也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是因为你非常熟悉你的领域。你熟悉了你的领域,你做出判断就非常容易。"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别人不熟悉。最简单地说,你是一个卖菜的,你都很熟悉这人菜的质量;你是一个卖肉的,手一抓就知道这个肉是不是注水了;都是你熟悉。那让我去就肯定不熟悉,对吧?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熟悉的,从小就开始锻练的领域,只是你浑然不觉而已。我们都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生存,到了陶瓷这块儿,鉴定就变成了技艺。
清代有一个人叫张金鉴,他在考古偶编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善鉴家心领神会,判决了然。纵历千万年之久,如与古人相晤对。切勿与门外人论短长,徒劳唇舌耳。"他说这话是俩意思,就是说,善于做出鉴定的人,他判决就是了然,很快。甭管你经历了多久,我就如同跟古人面对。但是这个事不能跟门外人说,跟他说是白费口舌,就是这个意思。我倒认为,能跟门外人论短长,那才算真本事。百家讲坛大部分观众都是门外汉,我们就是要在这门外汉中听出中国文化的真谛,小的地方是听出陶瓷的真谛。你听下来,你一定比别人对中国的陶瓷有所了解。
花钱买教训
我有一回跟我几个朋友下乡去买东西。当时河北的一个县城开了集市,发了很多请帖,希望大家都去捧场。我那几个朋友撺掇我去,他们都是外行,就我一个内行。我去的时候就跟他们说:"能不能把你们的这些奔驰换掉,咱们坐一个普通的面包车前往?"他们不干,非得要开好车。到了乡下,到了那个农贸市场,一下来,我就跟他们说:你不懂的行业昼少说话,不懂的规矩要先问我。他们说,知道了。不就这点儿事,不就买东西吗?我撑死了不买。
正往前走,看见一老乡蹲在地上,面前就摆着一个白碗。我一个朋友过去,拿脚丫子对着那碗就说:"你这碗多少钱一个?"他犯了大忌。首先他对这碗不尊重,应该蹲下来。在买卖的瞬间,卖主当时处在强势,东西是他的,钱是你的。你如果想买,他就是强势。他蹲着,你站着,你拿脚丫子乱点,心态上已经处在了一个劣势,但你浑然不觉。
老乡第一句话就说:"这碗贵着呢。"他就愣了问人家"贵着呢?贵是多少钱?"老乡说:"5万。"他对这个东西一无所知,这5万跟50万,对他来说,价值观根本不存在。然后,他就转过头来看我,我转身就走了,我觉得得给他一教训。然后他就想跟着我走,那老乡马上就说:"唉,你别走啊,按照规矩,你问完价得还个价。一分钱我都不嫌少。"他就走不开了,他得还个价啊。他站着看着这碗,想了半天,他不能还一分钱吧?他就说:"1000。"老乡说:"1000连我的本钱还不够呢。你得加钱。"他心里就来了劲了。他就想:我终于还的这个价恰到好处。他就说:"我不加钱。"老乡说:"你至少要给我加200块。"他说:"我不加。"老乡说加100、加50,他都不加。最后人家说"你给我加10块钱,够我中午吃碗面条的就成。"我这朋友说:"我一分钱都不会加。"结果老乡说:"我今天赔钱把它卖给你。"他走不了了。他如果不掏钱那就等于打架,所以从兜里摸出1000块给人家。他捧着这碗,呼哧带喘追上我"马先生,这碗值多少钱啊?"我说:"这碗值10块钱,但教训值990,正好1000块。你不会亏的。"
这就是花钱买了个教训,强势和弱势在瞬间都会转化的。不要认为你兜里全是钱,就是强势。人家蹲在地上,就是弱势。他在掌握这个碗的命运的时候,同时掌握了你的心理。他为什么说1000块钱还不到我的本儿呢?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这么说,你就跑了。他非常好地控制了局面。这就是一个教训。"其实清楚地知道这上点,就知道我们生活中怎么能扬其长,避其短。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啊,你自己要清楚啊。你不了解这个碗,你是不是就是短处?你兜里的钱是没有用的,你兜里的钱一会儿就变成人家的了。对吧?所以你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儿。
书到用时方恨少
收藏首先要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先读读书,请一些老师,可以少走弯路。大部分人都希望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读书多苦啊!那么多书要读,读了也记不住。所有人都有一个借口,现在年龄大了。可年轻的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