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过去,贡士们(通过会试的学子即称为贡士)陆续离开紫禁城,等待三日后的传胪。
华盖殿,孝宗以及内阁大臣们准备开始阅卷。
殿试的策问,主要评判标准是按照皇帝的喜爱,但孝宗与内阁向来和睦,因此也会听取内阁的意见。
明朝的殿试阅卷,不同于会试,是由读卷官们一份份的念诵完全文,再有皇帝评判。
同样是分为三甲,根据策问水平,放入三甲不同的位置。
读卷官一份一份的开始诵读,十几份试卷读下来,孝宗却是全无感觉,文章虽然做得不错,但却缺少真知灼见,只能说富裕华丽的辞藻,却少了治国之策。
徐溥说道:“皇上这次的策问之题,着实让贡士们触不及防,这情急之下也难有好文章。”
“朕不过是想看看,这些贡士们是否有真才实学。”
孝宗不可置否道。
原本的读卷时间是规定在半天之内,孝宗破天荒的把时间延长到一天,这是大明头一遭。
“赋税乃王朝之基。”
听到这个开头,孝宗来了精神,直起身子:“继续念。”
毛澄在策问里提到国家的赋税其实并不算高,但为何会导致百姓赋税艰难,说到底是因为商税收不起来,大量官吏和商人勾结,导致明朝原本商业经济发展得蒸蒸日上,反而国家的财政一年不如一年。
毛澄则是在策问里指出,要建立商税的专司机构,不仅能减少百姓农税,还能同时扩张财政收入。
听完这份策问,孝宗深表认同,朝廷一贯简直重农抑商,但在这个时期,明朝的商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各行各业的商业经济都很健全。
但商税却一直难以收起来,大部分银钱都在商人以及勋贵大臣们的手里,这环环相扣的关系,即便是朝廷想插手也难。
“问题找准了,但这解题之法还是不太够。”
孝宗叹道。
又念了几分卷子,直到这一份出来,孝宗再次认真起来。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王守仁在策问里专攻民生问题,其中主要涉及流民和军屯制,这也是李兆比较提倡的一种解决流民的办法,但王守仁却是提出一个新观点:先以夷制夷,再化夷为汉。
王守仁认为,将流民迁往西南屯田的同时,朝廷除了派兵驻扎以外,应分化土司,不断跳起土司间的战火,不断让土司内耗。
同时通过让流民与夷结亲的方式,将民族隔阂打破,再以教化让蛮夷归顺朝廷。
孝宗眼前一亮,虽然这则策问的核心观点,他很熟悉,毕竟是出自李兆,但后面这些却也很有建设性,而且可以实施,尤其是让土司内耗这一招,着实让孝宗心动。
孝宗拍拍手:“这篇策问还算像样。”
“陛下圣明。”
一种大臣忙不迭的拍马屁道。
紧接着下一篇策问。
“一条鞭法,清明朝纲。”
读卷官接着读诵。
孝宗笑了笑:“一条鞭法,这听来倒是有点改革的味道。”
孝宗时期其实不存在重大的政治改革,大部分是在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上施政颇多,主要原因还是,此时的国内局势相对平稳,明朝暗藏的诸多弊病还未显露出来。
而祝允明在策问里则是将李兆所阐述的一条鞭法,完完整整的写了下来。
主要内容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