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文学网 www.53wx.com,初唐奋斗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州一地开始,不断蔓延,最后覆盖到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数个州,甚至十数个州的。
若是只整治几个县,根本看不出任何效果,因为蝗虫本就能从其他州县飞过来。
不从源头上解决,只是对几个州县动手的话,和完全坐视不理之间的差别……并不大。”
“此事容后再议,且让朕细细思量一番!”李世民不是神,所以他会犯错,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但他也不是笨蛋。
结合许泽轩所说的话,他很快就意识到,之前和杜如晦商量处理的决策,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可若是真的要让举全国之力对付蝗虫,他又很难下这个决心。
天人感应一说,在古人心里终究是有些分量的,在没彻底弄清楚蝗虫是否是上天降下的惩罚之前,他若是发动民众的力量大举灭蝗,惹恼了上天,上天再度降下灾难怎么办?
身为皇帝,他不得不考虑这些。
“是!”许泽轩无奈的叹了口气。
李二陛下虽然英明神武,可终究还是跳不出时代的局限性,也正因为如此,他晚年才会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仙道,最终死在追求仙道的过程中。
“说说赈灾吧!”李二揉着眉心,压下了心中的思绪,强行把话题转移到了赈灾上。
“是!”许泽轩虽然有心除蝗,可这天下毕竟是李家的,李二不同意,他即便能想出万全之策,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关于赈灾,微臣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想法。
从朔方回到长安,这一路上,臣亲眼目睹了关中百姓的惨状。
田地干旱,家中的存粮耗尽,没有办法之下,百姓们只能依靠朝廷施舍的稀粥度日。
臣出于好奇,亲自去尝了一口那种稀粥,那滋味实在是……”
说到此处,许泽轩再次叹了口气。
“没人有比朕更清楚关中百姓的疾苦。我李氏之所以能坐拥天下,全赖关中百姓支持。
关中可以说是我李氏的根基,如今根基受损,朕也是心急如焚,朕也想给受灾的百姓,更多、更好的救灾物资。
可为百姓赎回卖掉的子女,已经差不多把朕多年积攒下的财富花光,而大唐国库,也没有多少余钱。
即便朕有心,但巧妇终究难为无米之炊,朕也是有心无力啊!”李世民以为许泽轩是想请求自己提高灾民的待遇,故而率先说出了自己的难处。
这也是他欣赏许泽轩,想要培养这位年轻人,如果换一个其他臣子过来,怕是很难让这位帝王,说出类似的话。
“微臣理解陛下的难处,也理解朝廷的难处,正因为如此,才想到结合自己所学,为朝廷出一份力。”许泽轩整了整衣冠,一脸正色道。
“哦?许卿有什么好办法?”李二见此,神色也认真起来。
正如他所说,关中是李唐发家的地方,关中百姓受苦,他李二心里也十分着急。
如果真的有办法,能让关中百姓吃的更好,活的更好,他肯定愿意去执行。
“回陛下的话,微臣认为白白送粮食给灾民,无异于隔靴搔痒,很难解决根本问题。
若是想要长久的供应百姓吃喝,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挣钱。
所以微臣提议,让灾民以工代赈,出力气给朝廷办事,为朝廷赚取足够买粮食的银钱。
而作为回报,当朝廷赚到钱后,也就能够让灾民们吃的更好。”话说到了这里,许泽轩终于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概念。
“以工代赈?”李世民稍微愣了愣,类似的方法,古人不是没有想过,可要给灾民安排什么工作,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古代的工作岗位有限,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也很难去创造全新的岗位。
即便创造出来了,也多半是一次性。
就连许泽轩想出的制盐以及煤矿产业链之法,也只能用一次。
因为只要是能赚钱的行业,就会引来资本的觊觎,而一旦有资本入场,市场上出现了类似的产品,再要用相同的方法赈济灾民,可行性就不高了。
“是的,以工代赈!”许泽轩狠狠的点了下头,随即从袖中,取出自己所写的奏折,恭敬的递到了李二陛下办公的案几前。
一直低着头,站在李二身边的小太监,刚想结果许泽轩递过来的奏折,却被李二一把推开。
“嗖~”一道风声略过,许泽轩的奏折,已经出现在了李二的手中。
《以工代赈的具体实施办法》,扫了一眼奏折的名字后,李二陛下便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起来。
在奏折的开头,许泽轩首先阐述了以工代赈的概念,随后又给出了相应的工作项目。
他给出第一个工作项目,自然是比较有把握的制盐之法。
这种制盐之法,名为五步产盐法,顾名思义,就是分五个步骤生产食盐,分别为: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铲出。
第一步,集卤蒸发。把卤水(含盐量高的水)引到到蒸发畦,蒸发数段,“一步一卡”,借太阳和风力自然蒸发。
第二步,过“箩”除杂。利用产盐过程中结晶出来的盐板作为“箩”,叫做硝板,它可对产盐卤水起到除杂和提纯效果。
第三步,储卤。将经过四至六次“箩”后的卤水,提送到储卤畦浑存。
第四步,结晶。结晶池的底是平整的硝板(“箩”)。在提送卤水前,先往池中加入少量淡水,使结晶出来的池盐同硝板的结合较疏松(为铲盐节省人力)。然后将储卤畦中的卤水,灌进结晶池中,就能不断析出氯化钠晶体(食盐)。
第五步,把盐铲出。
通过这种五步产盐法生产出来的食盐,颗粒较大,颜色纯白,口感去除了苦涩。
若是再经过过滤、溶解、结晶等一系列操作,便可制成精盐。
这么制出来的盐,口感肯定是比不上21世纪的,可比起唐朝的精盐,却是一点都不差。
一州一地开始,不断蔓延,最后覆盖到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数个州,甚至十数个州的。
若是只整治几个县,根本看不出任何效果,因为蝗虫本就能从其他州县飞过来。
不从源头上解决,只是对几个州县动手的话,和完全坐视不理之间的差别……并不大。”
“此事容后再议,且让朕细细思量一番!”李世民不是神,所以他会犯错,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但他也不是笨蛋。
结合许泽轩所说的话,他很快就意识到,之前和杜如晦商量处理的决策,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可若是真的要让举全国之力对付蝗虫,他又很难下这个决心。
天人感应一说,在古人心里终究是有些分量的,在没彻底弄清楚蝗虫是否是上天降下的惩罚之前,他若是发动民众的力量大举灭蝗,惹恼了上天,上天再度降下灾难怎么办?
身为皇帝,他不得不考虑这些。
“是!”许泽轩无奈的叹了口气。
李二陛下虽然英明神武,可终究还是跳不出时代的局限性,也正因为如此,他晚年才会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仙道,最终死在追求仙道的过程中。
“说说赈灾吧!”李二揉着眉心,压下了心中的思绪,强行把话题转移到了赈灾上。
“是!”许泽轩虽然有心除蝗,可这天下毕竟是李家的,李二不同意,他即便能想出万全之策,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关于赈灾,微臣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想法。
从朔方回到长安,这一路上,臣亲眼目睹了关中百姓的惨状。
田地干旱,家中的存粮耗尽,没有办法之下,百姓们只能依靠朝廷施舍的稀粥度日。
臣出于好奇,亲自去尝了一口那种稀粥,那滋味实在是……”
说到此处,许泽轩再次叹了口气。
“没人有比朕更清楚关中百姓的疾苦。我李氏之所以能坐拥天下,全赖关中百姓支持。
关中可以说是我李氏的根基,如今根基受损,朕也是心急如焚,朕也想给受灾的百姓,更多、更好的救灾物资。
可为百姓赎回卖掉的子女,已经差不多把朕多年积攒下的财富花光,而大唐国库,也没有多少余钱。
即便朕有心,但巧妇终究难为无米之炊,朕也是有心无力啊!”李世民以为许泽轩是想请求自己提高灾民的待遇,故而率先说出了自己的难处。
这也是他欣赏许泽轩,想要培养这位年轻人,如果换一个其他臣子过来,怕是很难让这位帝王,说出类似的话。
“微臣理解陛下的难处,也理解朝廷的难处,正因为如此,才想到结合自己所学,为朝廷出一份力。”许泽轩整了整衣冠,一脸正色道。
“哦?许卿有什么好办法?”李二见此,神色也认真起来。
正如他所说,关中是李唐发家的地方,关中百姓受苦,他李二心里也十分着急。
如果真的有办法,能让关中百姓吃的更好,活的更好,他肯定愿意去执行。
“回陛下的话,微臣认为白白送粮食给灾民,无异于隔靴搔痒,很难解决根本问题。
若是想要长久的供应百姓吃喝,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挣钱。
所以微臣提议,让灾民以工代赈,出力气给朝廷办事,为朝廷赚取足够买粮食的银钱。
而作为回报,当朝廷赚到钱后,也就能够让灾民们吃的更好。”话说到了这里,许泽轩终于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概念。
“以工代赈?”李世民稍微愣了愣,类似的方法,古人不是没有想过,可要给灾民安排什么工作,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古代的工作岗位有限,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也很难去创造全新的岗位。
即便创造出来了,也多半是一次性。
就连许泽轩想出的制盐以及煤矿产业链之法,也只能用一次。
因为只要是能赚钱的行业,就会引来资本的觊觎,而一旦有资本入场,市场上出现了类似的产品,再要用相同的方法赈济灾民,可行性就不高了。
“是的,以工代赈!”许泽轩狠狠的点了下头,随即从袖中,取出自己所写的奏折,恭敬的递到了李二陛下办公的案几前。
一直低着头,站在李二身边的小太监,刚想结果许泽轩递过来的奏折,却被李二一把推开。
“嗖~”一道风声略过,许泽轩的奏折,已经出现在了李二的手中。
《以工代赈的具体实施办法》,扫了一眼奏折的名字后,李二陛下便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起来。
在奏折的开头,许泽轩首先阐述了以工代赈的概念,随后又给出了相应的工作项目。
他给出第一个工作项目,自然是比较有把握的制盐之法。
这种制盐之法,名为五步产盐法,顾名思义,就是分五个步骤生产食盐,分别为: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铲出。
第一步,集卤蒸发。把卤水(含盐量高的水)引到到蒸发畦,蒸发数段,“一步一卡”,借太阳和风力自然蒸发。
第二步,过“箩”除杂。利用产盐过程中结晶出来的盐板作为“箩”,叫做硝板,它可对产盐卤水起到除杂和提纯效果。
第三步,储卤。将经过四至六次“箩”后的卤水,提送到储卤畦浑存。
第四步,结晶。结晶池的底是平整的硝板(“箩”)。在提送卤水前,先往池中加入少量淡水,使结晶出来的池盐同硝板的结合较疏松(为铲盐节省人力)。然后将储卤畦中的卤水,灌进结晶池中,就能不断析出氯化钠晶体(食盐)。
第五步,把盐铲出。
通过这种五步产盐法生产出来的食盐,颗粒较大,颜色纯白,口感去除了苦涩。
若是再经过过滤、溶解、结晶等一系列操作,便可制成精盐。
这么制出来的盐,口感肯定是比不上21世纪的,可比起唐朝的精盐,却是一点都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