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53wx.com,狗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卷风雷九州第二十章事事之在点滴间
和珅这次回京一呆就是二个多月,他没料到自己会在京城停留这么长的时间,本想办完事后就早些回上海去,毕竟上海那边一大摊子放着呢,虽说各处的主事人早在回京前都做好了安排,可眼下太平军步步逼近,自己不在总是有些放不下心。
也许是兰贵人的意思,咸丰嘴上虽没说刻意要留他,可几次见面时,就是故意不接他离京的话。既然皇帝没开口放自己回上海,和珅也不能随意就甩甩手跑回去,只能硬着头皮留在京里。
不过,留京也有留京的好处。天子脚下消息灵通,特别是宫中、朝中动态什么的,可要比他在上海得知的详细、快捷得多了。比如说,皇帝今天晚上吃了什么菜,为什么事了什么火,或者那位大臣上了个折子给挨了批等等只要不出半天,就能落到他耳中。
更因为有兰贵人这层关系在内,咸丰还借着制造局顺利筹建由头,给和珅又加了个吏部尚书的衔。虽然这尚书衔论起来荣耀多于实际,但在所有人眼里,这是皇帝进一步宠信他的信号。
很快,那些政治嗅觉比较敏感,平日又与和珅没什么牵扯的各部官员就像招蜂引蝶一般涌了过来。这些人,打着各种理由,用些千奇百怪的招式,与他攀交情、拉关系,出尽全力,尽量讨好他这位“大红人”以期能在和珅身上借借东风。捞些好处。
这种事和珅早年就见得多了,处理起来熟悉得很。说实在的,这些官员也倒不全是清流口中所说地“无耻攀附之徒”里面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并不在少数。只不过朝中做官历来有潜规矩,要想升官快,不仅要看出身、看门第、看师门等等。还要看与皇帝是否投缘之类。如果前面这些都达标,那接下来的还要看关系。因为就算个人能力再强,如没有一个能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的领路人帮助,靠着苦苦熬资格,寻机会,搞不好,就是干到老死也只不过勉强混个红顶子戴戴。
所以说,领路人在这些没有后台。又出身平凡的官员心目中显得特别重要。就像当年和珅进京时一样,如果他没有林则徐的荐信,又没有曾国藩的提协和穆彰阿在道光面前地那些好话,凭着和珅的才华,也得熬打多年才能出人投地。
做官难,难做官!这点和珅是异常清楚,况且他又不是腐儒,能借着机会在京中招徕一些自己人对以后地展并没坏处。当然。不是说和珅来者不拒,在这些主动投靠他的人中,和珅也是要做一些选择的,只要有才、有能力,甚至只懂得拍马的人和珅都会留下,而那些只会吹牛。可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拍不好马屁的这种废物,就是跑来给他看门和珅都不会要。
至于人品嘛,和珅倒不放在心上,既然能够做出这种行径来的人,闭也眼睛都知道人品也好不到哪去。但这点和珅却一点都没担心,不管是小人甚至还是贪官,任凭他们怎么折腾,还能逃得过和珅的眼睛?他们玩地这些花样,和珅随便拿出一点来就能做他们的祖师爷,就像孙猴子本事再大。还能飞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么?
就是这么简单。和珅轻轻巧巧地就收拢了一批京官为己所。用这些京官虽然官都不大,四品左右的占了一部分。其它都是五品左右,有的甚至只是六、七品的小堂官,可这些人那个不是官场里的老油子?京城里的耳根子?这些人地能耐和他们的亲朋好友再加上同年同学等等,汇聚在一起却是一股不小的势力,虽然还没达到可以与肃顺等人相抗的地步,但已经能够隐约牵制一部分局面了。
有了这些人,再加上和珅又在京城,还有咸丰的支持,上海制造局的银子户部再也不敢压了。不用和珅去催讨,一到时间户部就会乖乖地把银子拨下来。
这个结果让和珅高兴,但也让有人恼火。
特别是一直看和珅不顺眼地倭仁倭大学士,借着此事连着上了几道奏折,以“尚礼义不尚权谋在人心不在技艺”之由大肆批判制造局的建立本就是一个错误,并指责和珅如此教唆皇帝使用洋夷yin巧之技,必将使国之不国,民之不民!强烈要求把制造局给停下来,免得一再糜烂国库,白白花费银两。
“倭大人如此所为,制造局已投入的银子不就白白浪费了么?何况,如今机械厂已经完成,兵工厂也正在试制枪弹,不出一年,就能逐渐装备军队,并用它们来剿灭长毛。如果现在一旦停产,就将前功尽弃,这等大过又由谁来负?”
和珅在一次朝会中又见到倭仁主动跳了出来,老泪横流地恳求咸丰立即结束制造局,免得此举有违礼法、祖制。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谈论,和瞧见咸丰有些犹豫的表情,和珅心头一怒,忍不住冷言反问道。
“哼!于大人说的笑话!”倭仁不屑一顾扫了和珅一眼,说道:“停建就停建,这些破铜烂铁要了又有何用?难道还要老夫负责不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礼法有云:君子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祖制道:弓马乃国之根本!难道以于大人的高见,认为先贤、先帝等都错了不成?”
倭仁的强词夺理让和珅气急反笑:“哈哈哈!倭大人真不亏是理学名家,居然能说出此等话来!”接着,和珅话锋一转,冷笑着问道:“既然倭大人口口声声以礼法、先贤、先帝等为由,那我请问倭大人,难道礼法中就没提过‘儒家六艺’么?先贤兵圣也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况且先帝初立祖制时,也未忘记寻找工匠,铸造红衣大炮等利器为我大清所用,正有如此利器才开创我大清二百多年的江山!难道,以倭大人之见。先帝是出尔反尔之人不成?”
和珅引经据典,几句话说得倭仁张口结舌。气得满面通红。要不是见和珅比自己年轻有力,他恨不得当场拔拳冲将... -->>
第三卷风雷九州第二十章事事之在点滴间
和珅这次回京一呆就是二个多月,他没料到自己会在京城停留这么长的时间,本想办完事后就早些回上海去,毕竟上海那边一大摊子放着呢,虽说各处的主事人早在回京前都做好了安排,可眼下太平军步步逼近,自己不在总是有些放不下心。
也许是兰贵人的意思,咸丰嘴上虽没说刻意要留他,可几次见面时,就是故意不接他离京的话。既然皇帝没开口放自己回上海,和珅也不能随意就甩甩手跑回去,只能硬着头皮留在京里。
不过,留京也有留京的好处。天子脚下消息灵通,特别是宫中、朝中动态什么的,可要比他在上海得知的详细、快捷得多了。比如说,皇帝今天晚上吃了什么菜,为什么事了什么火,或者那位大臣上了个折子给挨了批等等只要不出半天,就能落到他耳中。
更因为有兰贵人这层关系在内,咸丰还借着制造局顺利筹建由头,给和珅又加了个吏部尚书的衔。虽然这尚书衔论起来荣耀多于实际,但在所有人眼里,这是皇帝进一步宠信他的信号。
很快,那些政治嗅觉比较敏感,平日又与和珅没什么牵扯的各部官员就像招蜂引蝶一般涌了过来。这些人,打着各种理由,用些千奇百怪的招式,与他攀交情、拉关系,出尽全力,尽量讨好他这位“大红人”以期能在和珅身上借借东风。捞些好处。
这种事和珅早年就见得多了,处理起来熟悉得很。说实在的,这些官员也倒不全是清流口中所说地“无耻攀附之徒”里面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并不在少数。只不过朝中做官历来有潜规矩,要想升官快,不仅要看出身、看门第、看师门等等。还要看与皇帝是否投缘之类。如果前面这些都达标,那接下来的还要看关系。因为就算个人能力再强,如没有一个能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的领路人帮助,靠着苦苦熬资格,寻机会,搞不好,就是干到老死也只不过勉强混个红顶子戴戴。
所以说,领路人在这些没有后台。又出身平凡的官员心目中显得特别重要。就像当年和珅进京时一样,如果他没有林则徐的荐信,又没有曾国藩的提协和穆彰阿在道光面前地那些好话,凭着和珅的才华,也得熬打多年才能出人投地。
做官难,难做官!这点和珅是异常清楚,况且他又不是腐儒,能借着机会在京中招徕一些自己人对以后地展并没坏处。当然。不是说和珅来者不拒,在这些主动投靠他的人中,和珅也是要做一些选择的,只要有才、有能力,甚至只懂得拍马的人和珅都会留下,而那些只会吹牛。可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拍不好马屁的这种废物,就是跑来给他看门和珅都不会要。
至于人品嘛,和珅倒不放在心上,既然能够做出这种行径来的人,闭也眼睛都知道人品也好不到哪去。但这点和珅却一点都没担心,不管是小人甚至还是贪官,任凭他们怎么折腾,还能逃得过和珅的眼睛?他们玩地这些花样,和珅随便拿出一点来就能做他们的祖师爷,就像孙猴子本事再大。还能飞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么?
就是这么简单。和珅轻轻巧巧地就收拢了一批京官为己所。用这些京官虽然官都不大,四品左右的占了一部分。其它都是五品左右,有的甚至只是六、七品的小堂官,可这些人那个不是官场里的老油子?京城里的耳根子?这些人地能耐和他们的亲朋好友再加上同年同学等等,汇聚在一起却是一股不小的势力,虽然还没达到可以与肃顺等人相抗的地步,但已经能够隐约牵制一部分局面了。
有了这些人,再加上和珅又在京城,还有咸丰的支持,上海制造局的银子户部再也不敢压了。不用和珅去催讨,一到时间户部就会乖乖地把银子拨下来。
这个结果让和珅高兴,但也让有人恼火。
特别是一直看和珅不顺眼地倭仁倭大学士,借着此事连着上了几道奏折,以“尚礼义不尚权谋在人心不在技艺”之由大肆批判制造局的建立本就是一个错误,并指责和珅如此教唆皇帝使用洋夷yin巧之技,必将使国之不国,民之不民!强烈要求把制造局给停下来,免得一再糜烂国库,白白花费银两。
“倭大人如此所为,制造局已投入的银子不就白白浪费了么?何况,如今机械厂已经完成,兵工厂也正在试制枪弹,不出一年,就能逐渐装备军队,并用它们来剿灭长毛。如果现在一旦停产,就将前功尽弃,这等大过又由谁来负?”
和珅在一次朝会中又见到倭仁主动跳了出来,老泪横流地恳求咸丰立即结束制造局,免得此举有违礼法、祖制。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谈论,和瞧见咸丰有些犹豫的表情,和珅心头一怒,忍不住冷言反问道。
“哼!于大人说的笑话!”倭仁不屑一顾扫了和珅一眼,说道:“停建就停建,这些破铜烂铁要了又有何用?难道还要老夫负责不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礼法有云:君子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祖制道:弓马乃国之根本!难道以于大人的高见,认为先贤、先帝等都错了不成?”
倭仁的强词夺理让和珅气急反笑:“哈哈哈!倭大人真不亏是理学名家,居然能说出此等话来!”接着,和珅话锋一转,冷笑着问道:“既然倭大人口口声声以礼法、先贤、先帝等为由,那我请问倭大人,难道礼法中就没提过‘儒家六艺’么?先贤兵圣也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况且先帝初立祖制时,也未忘记寻找工匠,铸造红衣大炮等利器为我大清所用,正有如此利器才开创我大清二百多年的江山!难道,以倭大人之见。先帝是出尔反尔之人不成?”
和珅引经据典,几句话说得倭仁张口结舌。气得满面通红。要不是见和珅比自己年轻有力,他恨不得当场拔拳冲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