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文学网 www.53wx.com,清山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夏至。天子父天母地,所以冬至祀圜丘,夏至祭方泽,是极严肃的大典。提前三天便要斋戒,前两天睡在乾清宫东面的斋宫,最后一天宿在地坛门外的斋宫。摒绝嫔御,禁酒蔬食,不张宴,不听乐。第二天一早,便是祭祀大典,在王公大臣陪祀之下,举行繁文缛节的仪礼,由'初升';到'谢福、送神';,整整费了半天工夫,始告礼成。
皇上出行,惊天动地,方泽又是大祭,皇帝更加是全套的卤薄大驾,朝服袍冠一应俱全,在西角的斋宫休息了一会儿,皇帝命军机处随扈的几个人到此见驾。
天子所居,便是行在,自然也要有处理政事所需要的全套仪制和随扈人员。甚至比起在大内中来还有一个好处:便是随时可以见到皇帝,而毋需层层通秉。
穆彰阿带领军机处几个人步进斋宫,见礼完毕站在一边答话:"杨殿邦上的关于漕帮人员安置的折子,军机处看过了吗?"
"是!臣等已经看过了。"
"那么,军机处有什么奏对?"他用手一指穆彰阿:"穆彰阿,你是专管户部的大臣,你认为这份折子上的内容,可有什么操作性吗?"
"回皇上话,我等都认为漕帮人数众多,总有千万之数。虽然沙船帮可以分流一些,剩下的漕丁之数也是骇人听闻,这些人有很多都是全部靠着漕运之事生活,没有更多其他的生计可图。若是按照陆建瀛上的折子来办的话,只怕,在两江会引起很大的变故呢!"
"变故?你不会是指如桂省那样的变故吧?"
"老奴不敢言!"
军机处的意见是连皇帝也不能不重视的,只得把求助的目光瞅向站在旁边的其他几个人:"你们认为呢?"
很遗憾,军机处的人让皇帝失望了:"皇上,老臣也认为,漕督杨大人的提议失之操切。漕运改革之事事关重大,而且涉及运河两岸太多民众,还是应该从长计议吧?"
皇帝又是后悔,又是懊恼。他当然知道漕运改革事关重大,也知道牵涉甚多,而且最主要的是,改革之事就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旦开始便是他这个御手怕也不能轻易使之停下来——杨殿邦和陆建瀛在任上就改革之事刚刚有了一点眉目,如果就在这样的时刻顺从军机处的意见的话,不但是他心中不愿,更加让他们在那边的所有工作全部付诸流水——这是万万不能、不甘、不愿同意的。
心里打着这样的主意,无端的觉得在自己面前恭敬如常的几个人面目可憎起来: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老昏聩!
年轻人本来就略显削薄的唇片也抿得紧紧的,只是登基日久,处理起政务来也有了一点经验,若是在这大祭之期和军机处因为一些原因闹起别扭来,传扬出去便是滑天下之大稽,当下宕开一笔:"前几天啊,内务府呈上天津桂顺斋的点心,是用马**和香油和成的,朕尝过一点,真是很不错。改日,让他们给你们也送到府里,你们也尝尝看,怪好吃的。"
皇帝这样突然而生硬的岔开话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不满的态度!军机处的几个人面面相觑,又不能在君前冷了场面,只得含糊应对:"皇上时时刻刻体念老臣,让我等感激不尽。"
"这且不去说它。"皇帝怎么也不能就这样放下这件事,漕运改革事关重大,若是不能君臣同心的话,说政令不出宫门可能夸张了一点,但是将来处理政务时的时时阻碍,处处掣肘总是免不了的,当下继续说道:"康熙三十八年上谕有'永不加赋';之言,至今后世子孙信守不渝,是故大清天下长治久安,百姓富足。其实,以朕看来,长治可期,久安则未必。就如同杨殿邦在折子中所说的,... -->>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夏至。天子父天母地,所以冬至祀圜丘,夏至祭方泽,是极严肃的大典。提前三天便要斋戒,前两天睡在乾清宫东面的斋宫,最后一天宿在地坛门外的斋宫。摒绝嫔御,禁酒蔬食,不张宴,不听乐。第二天一早,便是祭祀大典,在王公大臣陪祀之下,举行繁文缛节的仪礼,由'初升';到'谢福、送神';,整整费了半天工夫,始告礼成。
皇上出行,惊天动地,方泽又是大祭,皇帝更加是全套的卤薄大驾,朝服袍冠一应俱全,在西角的斋宫休息了一会儿,皇帝命军机处随扈的几个人到此见驾。
天子所居,便是行在,自然也要有处理政事所需要的全套仪制和随扈人员。甚至比起在大内中来还有一个好处:便是随时可以见到皇帝,而毋需层层通秉。
穆彰阿带领军机处几个人步进斋宫,见礼完毕站在一边答话:"杨殿邦上的关于漕帮人员安置的折子,军机处看过了吗?"
"是!臣等已经看过了。"
"那么,军机处有什么奏对?"他用手一指穆彰阿:"穆彰阿,你是专管户部的大臣,你认为这份折子上的内容,可有什么操作性吗?"
"回皇上话,我等都认为漕帮人数众多,总有千万之数。虽然沙船帮可以分流一些,剩下的漕丁之数也是骇人听闻,这些人有很多都是全部靠着漕运之事生活,没有更多其他的生计可图。若是按照陆建瀛上的折子来办的话,只怕,在两江会引起很大的变故呢!"
"变故?你不会是指如桂省那样的变故吧?"
"老奴不敢言!"
军机处的意见是连皇帝也不能不重视的,只得把求助的目光瞅向站在旁边的其他几个人:"你们认为呢?"
很遗憾,军机处的人让皇帝失望了:"皇上,老臣也认为,漕督杨大人的提议失之操切。漕运改革之事事关重大,而且涉及运河两岸太多民众,还是应该从长计议吧?"
皇帝又是后悔,又是懊恼。他当然知道漕运改革事关重大,也知道牵涉甚多,而且最主要的是,改革之事就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旦开始便是他这个御手怕也不能轻易使之停下来——杨殿邦和陆建瀛在任上就改革之事刚刚有了一点眉目,如果就在这样的时刻顺从军机处的意见的话,不但是他心中不愿,更加让他们在那边的所有工作全部付诸流水——这是万万不能、不甘、不愿同意的。
心里打着这样的主意,无端的觉得在自己面前恭敬如常的几个人面目可憎起来: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老昏聩!
年轻人本来就略显削薄的唇片也抿得紧紧的,只是登基日久,处理起政务来也有了一点经验,若是在这大祭之期和军机处因为一些原因闹起别扭来,传扬出去便是滑天下之大稽,当下宕开一笔:"前几天啊,内务府呈上天津桂顺斋的点心,是用马**和香油和成的,朕尝过一点,真是很不错。改日,让他们给你们也送到府里,你们也尝尝看,怪好吃的。"
皇帝这样突然而生硬的岔开话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不满的态度!军机处的几个人面面相觑,又不能在君前冷了场面,只得含糊应对:"皇上时时刻刻体念老臣,让我等感激不尽。"
"这且不去说它。"皇帝怎么也不能就这样放下这件事,漕运改革事关重大,若是不能君臣同心的话,说政令不出宫门可能夸张了一点,但是将来处理政务时的时时阻碍,处处掣肘总是免不了的,当下继续说道:"康熙三十八年上谕有'永不加赋';之言,至今后世子孙信守不渝,是故大清天下长治久安,百姓富足。其实,以朕看来,长治可期,久安则未必。就如同杨殿邦在折子中所说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