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文学网 www.53wx.com,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盎和晁错确实搞不来,但袁盎不是小人,按当时的标准看,他的道德品质不亚于晁错。司马迁为袁盎和晁错作传,说袁盎的道德品质是宅心仁厚、慷慨仗义、聪明睿智、老成谋国,堪称“无双国士”所以,袁盎传记的篇幅还要多于晁错。袁盎兼有国士和侠士之风,然而,这样一个“仁心为质,引义慷慨”的人“好声矜贤,竟以名败”他正直无私,却被称为小人;他忠心耿耿,却惨遭横死。那么,袁盎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袁盎和晁错是搞不来的,他们两个势不两立到什么程度呢?只要袁盎在,晁错就不坐下;晁错坐在那儿,袁盎就不进来;两个人不能在一个地方吃饭,不能在一个地方说话——可谓势不两立。
我们已经说过,晁错是对大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那么袁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晁错的死与袁盎是有关系的,是袁盎首先向汉景帝建议杀掉晁错的,所以历史上往往把晁错之死归罪于袁盎。其实,这个是有点冤枉的。
因为第一,是晁错首先提出来要杀袁盎,袁盎才向汉景帝提出来杀晁错的。用现在的话说,袁盎这可以算是正当防卫,顶多也就是防卫过当。
第二,袁盎向汉景帝提出的建议是一个个人建议。这个时候的袁盎已经被罢了官、贬为庶民,是这样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他所提出的完全是一项私人建议,而真正最后决定杀晁错是朝廷大臣正式打了报告,汉景帝做了批示的。
第三点,晁错被杀以后,吴楚虽然没有退兵,但是杀晁错在政治上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一些观望的、中立的国家就觉得吴楚两国师出无名了。这对于后来平定吴楚之乱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但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观点——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往往是种二元两分的方法——斗争的双方这一方如果是正人君子,另一方肯定是小人,一定是奸臣。既然历史上肯定了晁错,那就要否定袁盎:晁错是忠臣,袁盎就是奸臣;晁错是君子,袁盎就是小人。所以历史上也有很多人,用“小人”、“奸臣”这样的词语来称呼袁盎。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袁盎不是小人,也不是奸臣。他是一个很正直、很正派的人。
我们都知道,西汉初年有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叫做吕氏之乱。就是汉高祖刘邦去世以后,吕后专政,吕后去世以后,汉廷的大臣们联合起来平定诸吕。而在平定诸吕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就是当时的太尉周勃,也就是后来平定吴楚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的父亲。周勃平定了吕氏之乱,安定了刘家的江山,当然是大大的功臣。所以汉文帝继位以后,对于周勃是非常地尊敬:周勃在上朝的时候是得意扬扬,退朝时——我们看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就是在宣布退朝的时候,是大臣们跪下来说吾皇万岁万万岁,由皇帝先走,这是一般的礼仪——周勃先走,文帝目送之,这是很高的礼遇。
有一次刚好袁盎就在旁边,就问汉文帝,陛下觉得周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说,周勃乃“社稷臣也”什么叫社稷之臣呢?就是能够和国家、和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休戚与共,荣辱与共——这样的一种大臣,就叫做社稷之臣。袁盎说,不对!周勃是功臣,但不是社稷之臣。汉文帝问他为什么,袁盎说,您想想看,当年吕后专政的时候,周勃就是太尉,手上掌握着全国的军权——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三军总司令,他手上是有军权的——那时候他为什么不动作?那个时候,刘家的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气若游丝、危在旦夕,周勃为什么还纹丝不动呢?到后来吕后死了,所有的大臣都起来说现在我们要平定诸吕,要把吕家封的王都灭掉,这才去找周勃,周勃直到这个时候才出来。他不过是顺应了形势,顶多就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怎么能算是社稷之臣呢?只能算是功臣。
听袁盎说了这些话以后,汉文帝对周勃的态度就变了——就庄重起来了,或者说就把皇帝的架子端起来了——周勃也就开始害怕了,诚惶诚恐了。
周勃出去以后,就跟袁盎说,你小子混蛋!我和你哥是哥们儿,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说我坏话?袁盎不做任何回答。
后来没有多久,周勃的丞相职务就被罢免了,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封地里的那些人一看周勃失势,丞相不当了,就落井下石,诬告周勃谋反,汉文帝就派人把周勃抓到了监狱里面。这个时候,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惟独只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为周勃辩诬,这个人就是袁盎。
袁盎上下四方奔走,把周勃从监狱里营救了出来,从此周勃和袁盎也成了铁哥们儿。请大家想一想,这样一个正直正派的人能是个小人吗?
还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袁盎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
袁盎在当吴国丞相的时候,手下有一个人和他的婢女——就是他的丫鬟——两个人好了。按现在我们的说法就是“相爱”但是在过去这个是不行的,按过去的说法就叫“私通”袁盎知道了以后装糊涂,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照旧信任他的这个下属。后来有人就跟他这个下属说,你小子不要太得意了,老爷已经知道了。于是这个下属就畏罪潜逃。袁盎听说以后,骑上马把这个下属追了回来,说,你不要走,我把这个丫鬟赐给你,你们两个正式结合吧。为此这个人是非常感激袁盎的。后来袁盎出使吴国的时候,被吴王刘濞扣在军营里面准备杀头,赶巧看守袁盎的军官就是这个人。他在晚上跑到关押袁盎的地方,把周围的士兵用酒都灌醉了,然后对袁盎说,大人,你是我的恩人,现在跟我走吧——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就真实地表现了这个情节。
这样看来,袁盎他不可能是一个小人。
实际上,袁盎这个人,无论在朝廷当中,还是在江湖当中,都有崇高的威望。汉文帝时期有一个有名的大法官叫张释之,张释之判决所有的案子都是依法办事的,就是说按照当时的律条,规定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分,他就给一个什么样的处分——为了这个事他曾多次顶撞汉文帝。这个人是谁发现的?袁盎,张释之是由袁盎发现以后推荐给汉文帝的。
汉武帝时代也有一个有名的清官,一个很正派的官员,叫汲黯。汲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他在皇帝面前从来都是说实话的。他曾经非常直言不讳地批评汉武帝,那话说得非常重,他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说皇帝您这个人内心深处有很多很多的欲望,说得好听叫“雄才大略”说得不好听就叫“好大喜功”说得再难听一点就是“贪得无厌”——您是这样一个人,可是外面还装出一副仁义的样子,您能做尧舜之君吗?这个话说得非常重。另外他还有一个话也说得非常直。因为汉武帝亲政以后他要提拔自己的人,就是那些赞成他的治国理念、赞成他的政治路线的人。他从基层把他们迅速地提拔起来,把以前朝中的那些老人逐渐排挤出去。所以,很多出身很低很差的人青云直上,坐直升飞机似的、坐电梯似的往上升官。汲黯又去跟汉武帝说了,陛下用人怎么跟堆柴火似的,堆柴火就是后面来的反而放在上面——“后来居上”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
汲黯是这么一个耿直的人,汉武帝这样一个皇帝对汲黯是非常敬重的。我们知道,汉武帝的亲信大司马卫青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卫青到宫里见汉武帝,汉武帝可能会坐在马桶上接见他——当卫青求见的时候,如果汉武帝正在上厕所,那来来来,坐在马桶上就跟他谈话;丞相公孙弘,就是总理,职位很高的了,如果他求见汉武帝,还要先问一问是什么事儿,如果没有什么事,就是说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汉武帝即便衣冠不整也就接见了。但如果手下说汲黯求见陛下,汉武帝则要说“等一会儿,我把衣服穿好”一定要把衣服穿好,把帽子戴好,衣冠楚楚,才跟汲黯谈话。这就是汉武帝给汲黯的最高礼遇。
而汲黯这么一个人最佩服的人是谁呢?是袁盎,汲黯最敬佩的就是袁盎的为人。我们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汲黯这样的人最敬佩袁盎,袁盎还会是小人吗?所以说袁盎不是小人。
袁盎不但不是小人,而且是真正的“士”堪称“无双国士”那么“士”又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叫做“士”呢?我这里给大家看的,就是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一个“士”字——战士的“士”这个字,最早就是这个字形。从这个字形看,很清楚的“士”是什么呢?是一个人,他的头发梳起来,上面用一根棍,把头发串起来,这就是“士”所以“士”的本意就是成年男子,特指未婚的成年男子。
古时候一个男子成年的标志就是这个——把头发梳起来然后插上一根棍。我们知道,在清代以前汉民族是留全发的,人的一生只剪一次头发,就是出生三个月以后——大概是百日,或者不一定是百日,是一个吉日,三个月以后的吉日——剪一次头发,就是把胎毛剪掉。这一天母亲就抱着孩子来到父亲面前,由父亲抚摸着孩子的头,给他起一个名字——这个仪式叫做命名礼,就是说从此这个小孩有名了,表示承认他来到了人间,加入了我们家族。然后这个小孩子的头发就继续长,长长以后不再剪了,从当中齐眉毛往两边分,这个叫做“两髦”所以这个小孩子也叫“童髦”头发再长长以后,就开始往两边盘,男孩子盘在两边,要盘成一个兽角的形象,即野兽的两只角,这个叫做“总角”所以儿童时代也叫“总角之时”;女孩子呢,也往两边盘,盘到最后这个形状像什么呢?像一个树桠,所以小女孩叫“丫头”
&... -->>
袁盎和晁错确实搞不来,但袁盎不是小人,按当时的标准看,他的道德品质不亚于晁错。司马迁为袁盎和晁错作传,说袁盎的道德品质是宅心仁厚、慷慨仗义、聪明睿智、老成谋国,堪称“无双国士”所以,袁盎传记的篇幅还要多于晁错。袁盎兼有国士和侠士之风,然而,这样一个“仁心为质,引义慷慨”的人“好声矜贤,竟以名败”他正直无私,却被称为小人;他忠心耿耿,却惨遭横死。那么,袁盎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袁盎和晁错是搞不来的,他们两个势不两立到什么程度呢?只要袁盎在,晁错就不坐下;晁错坐在那儿,袁盎就不进来;两个人不能在一个地方吃饭,不能在一个地方说话——可谓势不两立。
我们已经说过,晁错是对大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那么袁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晁错的死与袁盎是有关系的,是袁盎首先向汉景帝建议杀掉晁错的,所以历史上往往把晁错之死归罪于袁盎。其实,这个是有点冤枉的。
因为第一,是晁错首先提出来要杀袁盎,袁盎才向汉景帝提出来杀晁错的。用现在的话说,袁盎这可以算是正当防卫,顶多也就是防卫过当。
第二,袁盎向汉景帝提出的建议是一个个人建议。这个时候的袁盎已经被罢了官、贬为庶民,是这样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他所提出的完全是一项私人建议,而真正最后决定杀晁错是朝廷大臣正式打了报告,汉景帝做了批示的。
第三点,晁错被杀以后,吴楚虽然没有退兵,但是杀晁错在政治上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一些观望的、中立的国家就觉得吴楚两国师出无名了。这对于后来平定吴楚之乱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但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观点——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往往是种二元两分的方法——斗争的双方这一方如果是正人君子,另一方肯定是小人,一定是奸臣。既然历史上肯定了晁错,那就要否定袁盎:晁错是忠臣,袁盎就是奸臣;晁错是君子,袁盎就是小人。所以历史上也有很多人,用“小人”、“奸臣”这样的词语来称呼袁盎。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袁盎不是小人,也不是奸臣。他是一个很正直、很正派的人。
我们都知道,西汉初年有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叫做吕氏之乱。就是汉高祖刘邦去世以后,吕后专政,吕后去世以后,汉廷的大臣们联合起来平定诸吕。而在平定诸吕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就是当时的太尉周勃,也就是后来平定吴楚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的父亲。周勃平定了吕氏之乱,安定了刘家的江山,当然是大大的功臣。所以汉文帝继位以后,对于周勃是非常地尊敬:周勃在上朝的时候是得意扬扬,退朝时——我们看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就是在宣布退朝的时候,是大臣们跪下来说吾皇万岁万万岁,由皇帝先走,这是一般的礼仪——周勃先走,文帝目送之,这是很高的礼遇。
有一次刚好袁盎就在旁边,就问汉文帝,陛下觉得周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说,周勃乃“社稷臣也”什么叫社稷之臣呢?就是能够和国家、和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休戚与共,荣辱与共——这样的一种大臣,就叫做社稷之臣。袁盎说,不对!周勃是功臣,但不是社稷之臣。汉文帝问他为什么,袁盎说,您想想看,当年吕后专政的时候,周勃就是太尉,手上掌握着全国的军权——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三军总司令,他手上是有军权的——那时候他为什么不动作?那个时候,刘家的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气若游丝、危在旦夕,周勃为什么还纹丝不动呢?到后来吕后死了,所有的大臣都起来说现在我们要平定诸吕,要把吕家封的王都灭掉,这才去找周勃,周勃直到这个时候才出来。他不过是顺应了形势,顶多就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怎么能算是社稷之臣呢?只能算是功臣。
听袁盎说了这些话以后,汉文帝对周勃的态度就变了——就庄重起来了,或者说就把皇帝的架子端起来了——周勃也就开始害怕了,诚惶诚恐了。
周勃出去以后,就跟袁盎说,你小子混蛋!我和你哥是哥们儿,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说我坏话?袁盎不做任何回答。
后来没有多久,周勃的丞相职务就被罢免了,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封地里的那些人一看周勃失势,丞相不当了,就落井下石,诬告周勃谋反,汉文帝就派人把周勃抓到了监狱里面。这个时候,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惟独只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为周勃辩诬,这个人就是袁盎。
袁盎上下四方奔走,把周勃从监狱里营救了出来,从此周勃和袁盎也成了铁哥们儿。请大家想一想,这样一个正直正派的人能是个小人吗?
还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袁盎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
袁盎在当吴国丞相的时候,手下有一个人和他的婢女——就是他的丫鬟——两个人好了。按现在我们的说法就是“相爱”但是在过去这个是不行的,按过去的说法就叫“私通”袁盎知道了以后装糊涂,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照旧信任他的这个下属。后来有人就跟他这个下属说,你小子不要太得意了,老爷已经知道了。于是这个下属就畏罪潜逃。袁盎听说以后,骑上马把这个下属追了回来,说,你不要走,我把这个丫鬟赐给你,你们两个正式结合吧。为此这个人是非常感激袁盎的。后来袁盎出使吴国的时候,被吴王刘濞扣在军营里面准备杀头,赶巧看守袁盎的军官就是这个人。他在晚上跑到关押袁盎的地方,把周围的士兵用酒都灌醉了,然后对袁盎说,大人,你是我的恩人,现在跟我走吧——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就真实地表现了这个情节。
这样看来,袁盎他不可能是一个小人。
实际上,袁盎这个人,无论在朝廷当中,还是在江湖当中,都有崇高的威望。汉文帝时期有一个有名的大法官叫张释之,张释之判决所有的案子都是依法办事的,就是说按照当时的律条,规定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分,他就给一个什么样的处分——为了这个事他曾多次顶撞汉文帝。这个人是谁发现的?袁盎,张释之是由袁盎发现以后推荐给汉文帝的。
汉武帝时代也有一个有名的清官,一个很正派的官员,叫汲黯。汲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他在皇帝面前从来都是说实话的。他曾经非常直言不讳地批评汉武帝,那话说得非常重,他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说皇帝您这个人内心深处有很多很多的欲望,说得好听叫“雄才大略”说得不好听就叫“好大喜功”说得再难听一点就是“贪得无厌”——您是这样一个人,可是外面还装出一副仁义的样子,您能做尧舜之君吗?这个话说得非常重。另外他还有一个话也说得非常直。因为汉武帝亲政以后他要提拔自己的人,就是那些赞成他的治国理念、赞成他的政治路线的人。他从基层把他们迅速地提拔起来,把以前朝中的那些老人逐渐排挤出去。所以,很多出身很低很差的人青云直上,坐直升飞机似的、坐电梯似的往上升官。汲黯又去跟汉武帝说了,陛下用人怎么跟堆柴火似的,堆柴火就是后面来的反而放在上面——“后来居上”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
汲黯是这么一个耿直的人,汉武帝这样一个皇帝对汲黯是非常敬重的。我们知道,汉武帝的亲信大司马卫青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卫青到宫里见汉武帝,汉武帝可能会坐在马桶上接见他——当卫青求见的时候,如果汉武帝正在上厕所,那来来来,坐在马桶上就跟他谈话;丞相公孙弘,就是总理,职位很高的了,如果他求见汉武帝,还要先问一问是什么事儿,如果没有什么事,就是说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汉武帝即便衣冠不整也就接见了。但如果手下说汲黯求见陛下,汉武帝则要说“等一会儿,我把衣服穿好”一定要把衣服穿好,把帽子戴好,衣冠楚楚,才跟汲黯谈话。这就是汉武帝给汲黯的最高礼遇。
而汲黯这么一个人最佩服的人是谁呢?是袁盎,汲黯最敬佩的就是袁盎的为人。我们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汲黯这样的人最敬佩袁盎,袁盎还会是小人吗?所以说袁盎不是小人。
袁盎不但不是小人,而且是真正的“士”堪称“无双国士”那么“士”又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叫做“士”呢?我这里给大家看的,就是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一个“士”字——战士的“士”这个字,最早就是这个字形。从这个字形看,很清楚的“士”是什么呢?是一个人,他的头发梳起来,上面用一根棍,把头发串起来,这就是“士”所以“士”的本意就是成年男子,特指未婚的成年男子。
古时候一个男子成年的标志就是这个——把头发梳起来然后插上一根棍。我们知道,在清代以前汉民族是留全发的,人的一生只剪一次头发,就是出生三个月以后——大概是百日,或者不一定是百日,是一个吉日,三个月以后的吉日——剪一次头发,就是把胎毛剪掉。这一天母亲就抱着孩子来到父亲面前,由父亲抚摸着孩子的头,给他起一个名字——这个仪式叫做命名礼,就是说从此这个小孩有名了,表示承认他来到了人间,加入了我们家族。然后这个小孩子的头发就继续长,长长以后不再剪了,从当中齐眉毛往两边分,这个叫做“两髦”所以这个小孩子也叫“童髦”头发再长长以后,就开始往两边盘,男孩子盘在两边,要盘成一个兽角的形象,即野兽的两只角,这个叫做“总角”所以儿童时代也叫“总角之时”;女孩子呢,也往两边盘,盘到最后这个形状像什么呢?像一个树桠,所以小女孩叫“丫头”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