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53wx.com,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东吴的名士除了周瑜和鲁肃,还有一人名声不显,那就是陆逊。
陆逊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之一,为东吴建立三分天下的王霸之业立下战功。
陆逊也因其杰出的才能、辉煌的战功和忠君的门风,赢得了孙权的高度信任。
虽然陆逊晚年因参与二宫之争遭孙权不满,但其死后陆氏一门长盛不衰。
在有吴一朝始终是执掌军政的重臣之家,仍然是吴国的国之柱石。
陆逊在三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去世是东吴由盛转衰、由强转弱的重要标志。
“东汉灵帝光和六年,陆逊出生于吴郡吴县的一个江东世家大族中。”
“陆家世代为官,陆逊的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堂叔祖陆康担任东汉的庐江太守,父亲陆骏官至九江都尉。”
“陆逊年幼时父亲早卒,于是跟随叔公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舒县读书。”
“东汉兴平元年,淮南军阀袁术因与陆康有隙,而派遣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坚守了二年。”
“到了次年年末,庐江城终究还是被孙策攻克了,不久后陆康就病逝了。”
“不过在病逝之前,陆逊及亲族家人,就被陆康送回老家吴县。”
“在抵御孙策的两年战争中,陆氏家族百余人因为饥荒和战乱,死了将近半数。”
“陆逊的叔叔陆绩比陆逊小六岁,所以,陆逊帮他支撑门户。”
“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在当时的吴县人士中以博览群书知名。”
“孙策因为遭到许贡三门客的刺杀而去世,孙权继位成为将军,陆逊被招募。”
陆逊虽说我陆氏一族和孙策有不共戴天的血仇,但没办法,形势比人强,我也不得不投靠孙权。
孙吴政权立国江东,虽然由孙策孙权两兄弟发扬光大,但追根溯源还是到孙坚一系。
孙家发迹在北方,而他们主要将领和谋士却大多出自江淮和江北。
孙氏出身寒门,他们和江东本土士族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政治观念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从一开始就是敌对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东豪强扶植了大量反抗孙氏的军事武装。
而这些势力遭到了孙氏的强势镇压,很多士族举族被灭,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血海深仇。
同样的,他们陆氏一族就和孙氏有大仇。
孙策投靠袁术时,曾攻打庐江太守陆康,导致他们陆氏家族百余人死伤近半。
就连陆康的儿子也被贬为郁林太守,最终抑郁而死。
而他当时也在庐江,不过好在陆康为了保存家族实力,战前就把他送回老家,这才得以保全性命。
虽然陆氏和孙策结仇,可是形势比人强。
随着孙吴政权在江东站稳脚跟,统治逐渐稳固,肩负振兴家族使命的他就不得不投靠孙权来护佑门第。
“孙权统领江东之后,二十一岁的陆逊开始在孙权的幕府中任职。”
“先是担任东吴的东西曹令史,后又被孙权任命为海昌屯田都尉并掌管一县之事。”
“当时海昌县发生严重的饥荒,陆逊打开粮仓解救遭受饥饿的灾民。”
“度过灾荒之后,陆逊又亲自劝课农桑并教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陆逊在治理海昌县的同时,吴、会稽、丹杨等地有不少人隐蔽在山林躲乱。”
“陆逊上奏孙权当前急需解决的事宜,并请求招募他们。”
“会稽的山贼首领潘临侵犯并毒害当地百姓,东吴军队连续几年没能擒获。”
“陆逊派遣手下的部将召集士卒,讨伐藏身险要地带的乱寇。”
“陆逊所过之处乱寇都基本投降,将自己的军队扩充到二千多人。”
“鄱阳乱寇的首领尤突作乱,陆逊再次率军前往讨伐。”
“陆逊平定之后被孙权拜为定威校尉,领兵在利浦驻守。”
“之后,孙权为稳定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将兄长孙策的女儿嫁与陆逊,并且在公务之余多次向陆逊讨教治国之策。”
“陆逊建议孙权集中主要兵力对付境内的山寇,消灭其精锐力量。”
“孙权采纳陆逊的计策,并封其为禁军统帅。”
“适逢当时丹杨郡的山贼首领费栈接受曹操的印绶册封,又煽动山越族作为内应作乱,孙权派遣陆逊率军讨伐费栈。”
“由于费栈的支系部队较多,但陆逊自己带的兵少。”
“于是陆逊就增设旌旗,分置战鼓号角,趁着黑夜埋伏在山谷间并鼓噪而前,一举击溃费栈的部众。”
“后陆逊将东三郡的队伍整编,将身强力壮者留下充军,老弱伤病者充当民户。”
“最终陆逊新获得几万精兵,荡平祸乱之后回师驻守芜湖。”
李世民陆逊虽然投身于军队,但他对治国安民的谋略也很有一手。
像陆逊这种能文能武的贤才,他是敬佩的。
陆逊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
陆逊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灾民,一方面鼓励农桑。
除此之外,陆逊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
按照陆逊给孙权的建议,用仁政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要以百姓为重,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从陆逊的这一系列主张来看,这说明了陆逊作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眼光。
陆逊不仅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一套,在军事打仗方面同样出色。
当时东吴深受山贼骚扰,陆逊认为山贼勾结曹魏,时常寻机生事。
有山贼在,东吴就难以安稳发展,实为心腹大患,这一观点与孙权不谋而合。
陆逊又趁着讨伐费栈的功夫,向孙权提出了赢者补户的政策,把俘虏中的精兵补入军队。
这一提议让陆逊借机得到数万精兵强将,让陆氏家族得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仅此一点,就能看得出来陆逊在军事方面的谋略同样出色。
“公元219年七月,蜀国将军关羽率军北上围攻魏国的襄阳、樊城。”
“吕蒙上书给孙权建议自己假装生病返回建业,以此来麻痹关羽。”
“关羽闻讯果然中计,逐渐把守备兵力调往樊城。”
“同年冬十月,时任禁军统帅的陆逊前往拜访吕蒙,建议趁关羽疏忽大意之际进攻关羽。”
“之后吕蒙以陆逊深谋远虑、才干超群为由向孙权举荐陆逊。”
“并认为陆逊年纪尚轻且名声较浅,不易引起关羽的重视,这样可以暗藏真实意图伺机进攻。”
“孙权采纳吕蒙的建议,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
“陆逊到任之后给关羽致信,并以谦卑的口吻表示仰慕其丰功伟绩和英雄风采,称颂关羽接连胜利的战绩。”
“关羽获悉后果然放松警惕,见到陆逊谦逊的态度而心生喜悦。”
“陆逊随之将关羽的反应报告给孙权,并向其陈述关羽的弱点和要害。”
“公元219年十一月,孙权于是暗中率军北上,命令陆逊和吕蒙为先锋攻克公安、南郡,然后陆逊长驱直入攻打宜都。”
“蜀军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各城官员和少数民族首领纷纷投降。”
“陆逊于是兼任宜都太守,被孙权封为抚边将军和华亭侯,他还请求孙权将金银铜印赐予归降的头目。”
“次年,陆逊派遣将军李异、谢旌等人率三千士卒攻打刘备部将詹晏和陈凤。”
“率领水军的李异和率领步兵的谢旌截断险要之处,击败詹晏并将陈凤生擒,后又击败房陵太守邓辅和南乡太守郭睦。”
“秭归的地方豪族文布、邓凯等纠集几千少数民族士兵联合西蜀,陆逊再次布置士卒击败文布、邓凯,二人逃至西蜀并被任命为将军。”
“于是陆逊派遣使者引诱,文布等人率众投降东吴。”
“陆逊前后斩获招纳共几万人,因此孙权晋升其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后陆逊建议给予新归附的荆州人士以官职,使其为江东效力,孙权采纳了陆逊的建议。”
李隆基依朕所见,陆逊在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丝毫不弱于诸葛亮。
他之所以如此认为,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瞎吹捧。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善于忍辱负重,不计较当前得失。
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谦卑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
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专注于樊城之战。
而夷陵之战中,作为东吴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
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伺机破敌的战略。
刘备四万之众来势凶猛的时候,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
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不顾手下的非议,静待时机。
经过半年相持,深入东吴腹地的蜀军由于战线过长,粮草补给困难,又值盛夏暑热,将士疲备不堪。
陆逊趁机发动全面攻击,刘备大军顿时土崩瓦解。
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
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
而且陆逊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
使曹魏无机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陆逊虽说在防御战较为沉稳,但在进攻战时则表现的较为保守。
石亭之战时,朱桓曾建议用自己的部队断路,使得曹休投降。
吴军可以借机乘胜长驱直入,攻取寿春,割据准南。
但陆逊认为不可,结果这個决议就没有实行。
“公元221年秋七月,刘备自率诸军攻打孙权。”
“孙权派遣南郡太守诸葛瑾向刘备求和,但刘备不听诸葛瑾的劝告。”
“当时东吴人谣传诸葛瑾私下派人暗通刘备,陆逊向孙权上奏表示诸葛瑾并无此意。”
“公元222年,蜀汉中王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军进攻吴国西部边界。”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抵御刘备。”
“刘备从巫峡、建平到夷陵地界,连续扎下几十座营寨,并用金银锦缎和官爵赏赐来诱惑各个少数民族军队。”
“另外派遣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先锋,辅匡等各为别督,命令吴班率领几千兵马在平地扎营挑战吴军。”
“东吴诸将都想迎战吴班,但陆逊以蜀军有诈为由阻拦,后刘备果真率领八千伏兵从山谷撤出。”
“陆逊在刘备撤军之后,向孙权上奏表示夷陵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并陈述刘备排兵布阵的失误之处和必败的结果。”
“后诸将都认为主动出击刘备对己方不利,但陆逊决定先出兵攻打刘备的一处营寨。”
“虽未占到蜀军的便宜,却使其研究出对抗蜀军的计策。”
“于是陆逊命令手下的将士每人手持一把茅柴,点上火扔向蜀军营寨。”
“火势变大之后陆逊率全军进攻,斩杀蜀将张南和蛮王沙摩柯,攻破四十多座蜀军营寨。”
“刘备的部将杜路、刘宁等人迫于形势,不得不投降陆逊。”
“刘备登上马鞍山排兵布阵,陆逊则督促诸军从四面围困。”
“蜀军顿时土崩瓦解,伤亡士卒多达万人。”
“刘备趁着夜色逃离战场,只有驿站的士卒将士兵留下的铠甲等物烧掉以阻挡追兵,刘备这才进入白帝城修整。”
“蜀军的战船、武器、物资等损失殆尽,军中士卒的尸体拥塞江面而随波漂流,而刘备也为自己被陆逊所击败而感到惭愧。”
“当初,东吴安东将军孙桓率领别部在夷道攻击刘备前锋却被刘备围困。”
“孙桓向陆逊求救,但陆逊以孙桓士气旺盛和城池坚固为由拒绝救援。”
“后来刘备战败而孙桓果然得救,称赞陆逊带兵调度有方。”
“后孙权因陆逊宽宏大量和忍辱负重而加拜其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苏轼为了完成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忍辱负重这个成语的来源正是三国时期陆逊的历史典故。
夷陵之战前夕,孙权任命当时年纪尚轻的陆逊担任大都督在夷陵抵抗刘备。
当时诸位将领,或是孙策时期的旧将,或是宗室贵戚,自负看不起陆逊,对陆逊的号令从来是虚与委蛇。
对此陆逊表示自己虽然是个书生,但主公孙权愿意任命自己为都督,并委屈诸将来听从指挥。
是因为认为自己还有一些长处,能够忍受这样屈辱承担重任的缘故。
之后陆逊责令诸将不可再轻视自己,众将虽然依旧不服,但也有所收敛。
等到刘备被打败,计谋大多出自陆逊本人,众将这才心悦诚服。
“刘备逃亡白帝城后,东吴将领徐盛等人纷纷上书请求乘胜追击并擒获刘备。”
“孙权没有表明态度,于是询问陆逊的意见。”
“陆逊与朱然、骆统三人认为曹丕现正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辞帮助吴国讨伐刘备。”
“但实际上居心叵测,而吴军应该谨慎起见而断然撤兵。”
“没过多久,魏军果然出击使得东吴三方面受敌。”
“公元223年,刘备退守白帝城后不久病逝。”
“刘禅承袭皇位,而由诸葛亮主持朝政,蜀国打算和孙权商议和谈。”
“孙权根据具体的情况让陆逊告知诸葛亮相关事宜,并将刻好的孙权印玺放置在陆逊的居所。”
“孙权每次与刘禅和诸葛亮往来的书信,都经常出示给陆逊查看,有不适当的地方就令其更改再以印封行。”
“公元226年,陆逊以治所粮食较少为由,上奏孙权请求令诸将增加耕地农田。”
“同年十月,陆逊就相关事宜上奏孙权劝谏其减轻刑罚和赋税,施... -->>
东吴的名士除了周瑜和鲁肃,还有一人名声不显,那就是陆逊。
陆逊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之一,为东吴建立三分天下的王霸之业立下战功。
陆逊也因其杰出的才能、辉煌的战功和忠君的门风,赢得了孙权的高度信任。
虽然陆逊晚年因参与二宫之争遭孙权不满,但其死后陆氏一门长盛不衰。
在有吴一朝始终是执掌军政的重臣之家,仍然是吴国的国之柱石。
陆逊在三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去世是东吴由盛转衰、由强转弱的重要标志。
“东汉灵帝光和六年,陆逊出生于吴郡吴县的一个江东世家大族中。”
“陆家世代为官,陆逊的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堂叔祖陆康担任东汉的庐江太守,父亲陆骏官至九江都尉。”
“陆逊年幼时父亲早卒,于是跟随叔公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舒县读书。”
“东汉兴平元年,淮南军阀袁术因与陆康有隙,而派遣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坚守了二年。”
“到了次年年末,庐江城终究还是被孙策攻克了,不久后陆康就病逝了。”
“不过在病逝之前,陆逊及亲族家人,就被陆康送回老家吴县。”
“在抵御孙策的两年战争中,陆氏家族百余人因为饥荒和战乱,死了将近半数。”
“陆逊的叔叔陆绩比陆逊小六岁,所以,陆逊帮他支撑门户。”
“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在当时的吴县人士中以博览群书知名。”
“孙策因为遭到许贡三门客的刺杀而去世,孙权继位成为将军,陆逊被招募。”
陆逊虽说我陆氏一族和孙策有不共戴天的血仇,但没办法,形势比人强,我也不得不投靠孙权。
孙吴政权立国江东,虽然由孙策孙权两兄弟发扬光大,但追根溯源还是到孙坚一系。
孙家发迹在北方,而他们主要将领和谋士却大多出自江淮和江北。
孙氏出身寒门,他们和江东本土士族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政治观念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从一开始就是敌对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东豪强扶植了大量反抗孙氏的军事武装。
而这些势力遭到了孙氏的强势镇压,很多士族举族被灭,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血海深仇。
同样的,他们陆氏一族就和孙氏有大仇。
孙策投靠袁术时,曾攻打庐江太守陆康,导致他们陆氏家族百余人死伤近半。
就连陆康的儿子也被贬为郁林太守,最终抑郁而死。
而他当时也在庐江,不过好在陆康为了保存家族实力,战前就把他送回老家,这才得以保全性命。
虽然陆氏和孙策结仇,可是形势比人强。
随着孙吴政权在江东站稳脚跟,统治逐渐稳固,肩负振兴家族使命的他就不得不投靠孙权来护佑门第。
“孙权统领江东之后,二十一岁的陆逊开始在孙权的幕府中任职。”
“先是担任东吴的东西曹令史,后又被孙权任命为海昌屯田都尉并掌管一县之事。”
“当时海昌县发生严重的饥荒,陆逊打开粮仓解救遭受饥饿的灾民。”
“度过灾荒之后,陆逊又亲自劝课农桑并教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陆逊在治理海昌县的同时,吴、会稽、丹杨等地有不少人隐蔽在山林躲乱。”
“陆逊上奏孙权当前急需解决的事宜,并请求招募他们。”
“会稽的山贼首领潘临侵犯并毒害当地百姓,东吴军队连续几年没能擒获。”
“陆逊派遣手下的部将召集士卒,讨伐藏身险要地带的乱寇。”
“陆逊所过之处乱寇都基本投降,将自己的军队扩充到二千多人。”
“鄱阳乱寇的首领尤突作乱,陆逊再次率军前往讨伐。”
“陆逊平定之后被孙权拜为定威校尉,领兵在利浦驻守。”
“之后,孙权为稳定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将兄长孙策的女儿嫁与陆逊,并且在公务之余多次向陆逊讨教治国之策。”
“陆逊建议孙权集中主要兵力对付境内的山寇,消灭其精锐力量。”
“孙权采纳陆逊的计策,并封其为禁军统帅。”
“适逢当时丹杨郡的山贼首领费栈接受曹操的印绶册封,又煽动山越族作为内应作乱,孙权派遣陆逊率军讨伐费栈。”
“由于费栈的支系部队较多,但陆逊自己带的兵少。”
“于是陆逊就增设旌旗,分置战鼓号角,趁着黑夜埋伏在山谷间并鼓噪而前,一举击溃费栈的部众。”
“后陆逊将东三郡的队伍整编,将身强力壮者留下充军,老弱伤病者充当民户。”
“最终陆逊新获得几万精兵,荡平祸乱之后回师驻守芜湖。”
李世民陆逊虽然投身于军队,但他对治国安民的谋略也很有一手。
像陆逊这种能文能武的贤才,他是敬佩的。
陆逊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
陆逊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灾民,一方面鼓励农桑。
除此之外,陆逊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
按照陆逊给孙权的建议,用仁政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要以百姓为重,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从陆逊的这一系列主张来看,这说明了陆逊作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眼光。
陆逊不仅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一套,在军事打仗方面同样出色。
当时东吴深受山贼骚扰,陆逊认为山贼勾结曹魏,时常寻机生事。
有山贼在,东吴就难以安稳发展,实为心腹大患,这一观点与孙权不谋而合。
陆逊又趁着讨伐费栈的功夫,向孙权提出了赢者补户的政策,把俘虏中的精兵补入军队。
这一提议让陆逊借机得到数万精兵强将,让陆氏家族得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仅此一点,就能看得出来陆逊在军事方面的谋略同样出色。
“公元219年七月,蜀国将军关羽率军北上围攻魏国的襄阳、樊城。”
“吕蒙上书给孙权建议自己假装生病返回建业,以此来麻痹关羽。”
“关羽闻讯果然中计,逐渐把守备兵力调往樊城。”
“同年冬十月,时任禁军统帅的陆逊前往拜访吕蒙,建议趁关羽疏忽大意之际进攻关羽。”
“之后吕蒙以陆逊深谋远虑、才干超群为由向孙权举荐陆逊。”
“并认为陆逊年纪尚轻且名声较浅,不易引起关羽的重视,这样可以暗藏真实意图伺机进攻。”
“孙权采纳吕蒙的建议,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
“陆逊到任之后给关羽致信,并以谦卑的口吻表示仰慕其丰功伟绩和英雄风采,称颂关羽接连胜利的战绩。”
“关羽获悉后果然放松警惕,见到陆逊谦逊的态度而心生喜悦。”
“陆逊随之将关羽的反应报告给孙权,并向其陈述关羽的弱点和要害。”
“公元219年十一月,孙权于是暗中率军北上,命令陆逊和吕蒙为先锋攻克公安、南郡,然后陆逊长驱直入攻打宜都。”
“蜀军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各城官员和少数民族首领纷纷投降。”
“陆逊于是兼任宜都太守,被孙权封为抚边将军和华亭侯,他还请求孙权将金银铜印赐予归降的头目。”
“次年,陆逊派遣将军李异、谢旌等人率三千士卒攻打刘备部将詹晏和陈凤。”
“率领水军的李异和率领步兵的谢旌截断险要之处,击败詹晏并将陈凤生擒,后又击败房陵太守邓辅和南乡太守郭睦。”
“秭归的地方豪族文布、邓凯等纠集几千少数民族士兵联合西蜀,陆逊再次布置士卒击败文布、邓凯,二人逃至西蜀并被任命为将军。”
“于是陆逊派遣使者引诱,文布等人率众投降东吴。”
“陆逊前后斩获招纳共几万人,因此孙权晋升其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后陆逊建议给予新归附的荆州人士以官职,使其为江东效力,孙权采纳了陆逊的建议。”
李隆基依朕所见,陆逊在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丝毫不弱于诸葛亮。
他之所以如此认为,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瞎吹捧。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善于忍辱负重,不计较当前得失。
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谦卑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
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专注于樊城之战。
而夷陵之战中,作为东吴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
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伺机破敌的战略。
刘备四万之众来势凶猛的时候,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
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不顾手下的非议,静待时机。
经过半年相持,深入东吴腹地的蜀军由于战线过长,粮草补给困难,又值盛夏暑热,将士疲备不堪。
陆逊趁机发动全面攻击,刘备大军顿时土崩瓦解。
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
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
而且陆逊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
使曹魏无机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陆逊虽说在防御战较为沉稳,但在进攻战时则表现的较为保守。
石亭之战时,朱桓曾建议用自己的部队断路,使得曹休投降。
吴军可以借机乘胜长驱直入,攻取寿春,割据准南。
但陆逊认为不可,结果这個决议就没有实行。
“公元221年秋七月,刘备自率诸军攻打孙权。”
“孙权派遣南郡太守诸葛瑾向刘备求和,但刘备不听诸葛瑾的劝告。”
“当时东吴人谣传诸葛瑾私下派人暗通刘备,陆逊向孙权上奏表示诸葛瑾并无此意。”
“公元222年,蜀汉中王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军进攻吴国西部边界。”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抵御刘备。”
“刘备从巫峡、建平到夷陵地界,连续扎下几十座营寨,并用金银锦缎和官爵赏赐来诱惑各个少数民族军队。”
“另外派遣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先锋,辅匡等各为别督,命令吴班率领几千兵马在平地扎营挑战吴军。”
“东吴诸将都想迎战吴班,但陆逊以蜀军有诈为由阻拦,后刘备果真率领八千伏兵从山谷撤出。”
“陆逊在刘备撤军之后,向孙权上奏表示夷陵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并陈述刘备排兵布阵的失误之处和必败的结果。”
“后诸将都认为主动出击刘备对己方不利,但陆逊决定先出兵攻打刘备的一处营寨。”
“虽未占到蜀军的便宜,却使其研究出对抗蜀军的计策。”
“于是陆逊命令手下的将士每人手持一把茅柴,点上火扔向蜀军营寨。”
“火势变大之后陆逊率全军进攻,斩杀蜀将张南和蛮王沙摩柯,攻破四十多座蜀军营寨。”
“刘备的部将杜路、刘宁等人迫于形势,不得不投降陆逊。”
“刘备登上马鞍山排兵布阵,陆逊则督促诸军从四面围困。”
“蜀军顿时土崩瓦解,伤亡士卒多达万人。”
“刘备趁着夜色逃离战场,只有驿站的士卒将士兵留下的铠甲等物烧掉以阻挡追兵,刘备这才进入白帝城修整。”
“蜀军的战船、武器、物资等损失殆尽,军中士卒的尸体拥塞江面而随波漂流,而刘备也为自己被陆逊所击败而感到惭愧。”
“当初,东吴安东将军孙桓率领别部在夷道攻击刘备前锋却被刘备围困。”
“孙桓向陆逊求救,但陆逊以孙桓士气旺盛和城池坚固为由拒绝救援。”
“后来刘备战败而孙桓果然得救,称赞陆逊带兵调度有方。”
“后孙权因陆逊宽宏大量和忍辱负重而加拜其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苏轼为了完成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忍辱负重这个成语的来源正是三国时期陆逊的历史典故。
夷陵之战前夕,孙权任命当时年纪尚轻的陆逊担任大都督在夷陵抵抗刘备。
当时诸位将领,或是孙策时期的旧将,或是宗室贵戚,自负看不起陆逊,对陆逊的号令从来是虚与委蛇。
对此陆逊表示自己虽然是个书生,但主公孙权愿意任命自己为都督,并委屈诸将来听从指挥。
是因为认为自己还有一些长处,能够忍受这样屈辱承担重任的缘故。
之后陆逊责令诸将不可再轻视自己,众将虽然依旧不服,但也有所收敛。
等到刘备被打败,计谋大多出自陆逊本人,众将这才心悦诚服。
“刘备逃亡白帝城后,东吴将领徐盛等人纷纷上书请求乘胜追击并擒获刘备。”
“孙权没有表明态度,于是询问陆逊的意见。”
“陆逊与朱然、骆统三人认为曹丕现正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辞帮助吴国讨伐刘备。”
“但实际上居心叵测,而吴军应该谨慎起见而断然撤兵。”
“没过多久,魏军果然出击使得东吴三方面受敌。”
“公元223年,刘备退守白帝城后不久病逝。”
“刘禅承袭皇位,而由诸葛亮主持朝政,蜀国打算和孙权商议和谈。”
“孙权根据具体的情况让陆逊告知诸葛亮相关事宜,并将刻好的孙权印玺放置在陆逊的居所。”
“孙权每次与刘禅和诸葛亮往来的书信,都经常出示给陆逊查看,有不适当的地方就令其更改再以印封行。”
“公元226年,陆逊以治所粮食较少为由,上奏孙权请求令诸将增加耕地农田。”
“同年十月,陆逊就相关事宜上奏孙权劝谏其减轻刑罚和赋税,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