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53wx.com,黄光裕真相:慾望驱逐下的首富困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处长徐维联。后来,徐维联因卷入北京森豪公寓的虚假房贷案,于2006年7月在京受审。
其后,鹏润国美集团发表声明,称"鹏润地产出售住宅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办理的住房按揭业务受到相关部门调查。我方作为该笔按揭的信用担保方,对此笔业务审核不严,将视调查结果依法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
2001年,同样在中行北京分行内部人员的安排下,一家担保公司连续从北京中行获取汽车贷款,至2004年,三年累积车贷金额高达4亿元。参与调查者称,这家担保公司事实上由黄光裕控制,从中行北京分行历年对黄俊钦兄弟的贷款也可以看出,兄弟二人从来都是假借其他公司的名义从中行北京分行贷款。
与鹏润家园当年制造虚假房贷相似,以车贷名义借出的4亿元现金被迅速转移。之后不久,作为贷款主体的担保公司则被转予他人,但事后的调查表明,接盘人对担保公司4亿元车贷的或有债务毫不知情。截止到2006年有关部门调查黄氏兄弟时,其中2亿元到期车贷已经偿还,另有2亿元尚未到期,仍然挂在中行北京分行贷款科目下。
黄俊钦、黄光裕兄弟早年创业期间向中行北京分行的违规贷款,和其后以租房形式向中行北京分行套取的逾亿元租金,以及之后的虚假房贷和车贷,总计达到13亿元。这些贷款构成中行北京分行案的核心案由,而资金的最终去向至今尚未调查清楚。
我从参与调查的人那里得知,对这13亿元资金去向的调查难度颇大。因为贷款大多以看似毫不相关的公司名义贷出,贷款用途也大多含混,其中更有大笔的无抵押贷款。这些贷款在鹏润系和新恒基系的庞大网络中频繁调转,光是一个鹏润,就开立了上百个账户,查账就像走迷宫。
初步调查显示,有部分资金被打入众多证券账户,更多的资金被转出境外。2004年中国银行启动股份制改造,开始大量剥离不良贷款,此时北京中行才开始落实上述问题贷款的真实债务主体。
2004年6月,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一齐参与了由央行及财政部主持的竞标,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账面资产50%的名义价格,竞得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总计2787亿元不良贷款。
此前,在中行北京分行的不良资产剥离中,将黄俊钦兄弟历年来以其他公司名义贷出的部分贷款明确至鹏润和新恒基系公司的名下,列为可疑类资产。这部分贷款总计4亿余元,随中国银行的整个不良资产包出售给信达,以账面资产23%计价。
2005年,信达曾将上述4亿余元不良贷款单独打包出售。四家竞标者中,有两家公司与黄俊钦兄弟密切相关,有消息说其法定代表人均为其母亲。其中一家公司以账面资产40%的价格中标,据称中标价与标底相差无几。然而就在交易手续接近办妥之时,银监会予以否决。
2008年5月,信达再次公开招标出售北京地区不良资产包,在其中一个账面资产总计15。28亿元的资产包中,再次包含了上述4亿余元不良贷款。信达还在公告中直陈"以某一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商业零售业的企业集团债权为主"。
这4亿余元可疑类贷款既无授信,也无明确抵押物,贷款用途不详,长年不能收回。一般人根本不敢接,能接的人只有黄俊钦兄弟。一旦他们以4折价顺利购回这个资产包,就等于用1个多亿抹平了4个多亿的问题贷款,不会再被追债了。
1993年黄俊钦兄弟分家时,无论是新恒基还是国美,都远未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1993年后,黄俊钦开始倾力投入房地产业,之后几年,在北京先后建成鹏润大厦、静安中心,以及新恒基大厦。其间,时时可遇早期民营资本介入房地产开发时面临的诸多障碍,并经历着严重的资金缺血。兄弟二人在鹏润大厦建设时期曾发生激烈争执,一度反目。鹏润大厦系黄俊钦所建,黄光裕购买其中部分,但迟迟未向哥哥支付楼款。据说黄光裕当时手头非常艰难,而黄俊钦也很缺钱。
国美电器1999年走出京城,在天津、上海、河北等地建连锁店。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国美电器2001年跻身"中国连锁百强"第六名,2006年底在全国拥有84家门店,销售收入逾60亿元。在外界眼里,黄光裕兄弟的黄金时代正是始自2001年前后。这段时间,京城房地产方兴未艾,兄弟二人都不断购置地块。
"我们发现,黄俊钦兄弟从中行北京分行贷出的10多亿元资金,绝大多数已陆续通过建成的房地产项目回笼,但他们还是长期不还。"参与调查者指出,"这些资金大量转出境外,很可能被用于炒股和炒期货,或用做其他投资。"
2001年中,黄光裕将北京鹏润大厦内的三间物业置入香港公司京华自动化(0493。hk),获得1200万港元现金及上市公司13。4%的股份。次年,再以现金1。35亿港元认购京华自动化配售股份,之后经少量减持,持股上市公司74。5%,并将公司更名为中国鹏润。
同样在2002年,黄光裕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中国鹏润收购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北里的一处地块,宣称公司将转向物业开发及经营。此举表明,这一时期黄光裕在港上市的目标还是着眼于内地房地产的融资和开发。
借壳上市需要大笔资金,而借壳之初,公司在香港市场并无融资能力。正是在此时,黄光裕透过一家担保公司从中行北京分行陆续贷出4亿余元汽车贷款。"这些贷款非常零碎,很多都是100多万元一笔。"知情人透露,"做车贷非常麻烦,但他仍然以零敲碎打的方式,三年时间里共贷出4个多亿,这些钱大多数流向境外,反映出当时他在境外急需用钱。"
即便如此,资金的缺口仍然远远超出供给。毕竟套现是有限的,事实上为了维持股价,黄光裕还需时常购入国美电器股份来托市。另一方面,套现资金被迅速用于国内房地产开发和国美电器在全国的扩张,但是钱永远都不够用。
同样在颠峰期的2004年,无论国美电器还是鹏润地产,都开始了急遽扩张。截至2006年中,国美电器半年报宣称,包括非上市部分在内的国美电器专卖店已达558家,遍布全国168座城市。其中,隶属上市公司的专卖店总计338家,当年上半年销售额为121。68亿元,创造净利润3。45亿元。
2007年1月16日,国美电器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声明,公安部针对黄光裕及其间接持有的鹏润房地产公司的协助调查已经正式撤消。就如一位接近调查组的人员所称,"要综合考虑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法律效应。"这一次,黄光裕安然脱险。
黄光裕后来就此事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这一切不过是商务法律纠纷,最后相关贷款已经结清。
较为普遍的说法是黄光裕最终从香港调来巨额资金,弥补了贷款窟窿,并交纳上亿元的逃税罚款。在平息这一事件的过程中,黄光裕在调取资金时涉嫌非法换汇,而此行为亦被有关部门发现。更重要的是,黄光裕从此进入公安部门视野。由于其贷款创富中的种种情节并未受到法律处置,从而为后来进一步调查埋下了伏笔。
处长徐维联。后来,徐维联因卷入北京森豪公寓的虚假房贷案,于2006年7月在京受审。
其后,鹏润国美集团发表声明,称"鹏润地产出售住宅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办理的住房按揭业务受到相关部门调查。我方作为该笔按揭的信用担保方,对此笔业务审核不严,将视调查结果依法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
2001年,同样在中行北京分行内部人员的安排下,一家担保公司连续从北京中行获取汽车贷款,至2004年,三年累积车贷金额高达4亿元。参与调查者称,这家担保公司事实上由黄光裕控制,从中行北京分行历年对黄俊钦兄弟的贷款也可以看出,兄弟二人从来都是假借其他公司的名义从中行北京分行贷款。
与鹏润家园当年制造虚假房贷相似,以车贷名义借出的4亿元现金被迅速转移。之后不久,作为贷款主体的担保公司则被转予他人,但事后的调查表明,接盘人对担保公司4亿元车贷的或有债务毫不知情。截止到2006年有关部门调查黄氏兄弟时,其中2亿元到期车贷已经偿还,另有2亿元尚未到期,仍然挂在中行北京分行贷款科目下。
黄俊钦、黄光裕兄弟早年创业期间向中行北京分行的违规贷款,和其后以租房形式向中行北京分行套取的逾亿元租金,以及之后的虚假房贷和车贷,总计达到13亿元。这些贷款构成中行北京分行案的核心案由,而资金的最终去向至今尚未调查清楚。
我从参与调查的人那里得知,对这13亿元资金去向的调查难度颇大。因为贷款大多以看似毫不相关的公司名义贷出,贷款用途也大多含混,其中更有大笔的无抵押贷款。这些贷款在鹏润系和新恒基系的庞大网络中频繁调转,光是一个鹏润,就开立了上百个账户,查账就像走迷宫。
初步调查显示,有部分资金被打入众多证券账户,更多的资金被转出境外。2004年中国银行启动股份制改造,开始大量剥离不良贷款,此时北京中行才开始落实上述问题贷款的真实债务主体。
2004年6月,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一齐参与了由央行及财政部主持的竞标,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账面资产50%的名义价格,竞得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总计2787亿元不良贷款。
此前,在中行北京分行的不良资产剥离中,将黄俊钦兄弟历年来以其他公司名义贷出的部分贷款明确至鹏润和新恒基系公司的名下,列为可疑类资产。这部分贷款总计4亿余元,随中国银行的整个不良资产包出售给信达,以账面资产23%计价。
2005年,信达曾将上述4亿余元不良贷款单独打包出售。四家竞标者中,有两家公司与黄俊钦兄弟密切相关,有消息说其法定代表人均为其母亲。其中一家公司以账面资产40%的价格中标,据称中标价与标底相差无几。然而就在交易手续接近办妥之时,银监会予以否决。
2008年5月,信达再次公开招标出售北京地区不良资产包,在其中一个账面资产总计15。28亿元的资产包中,再次包含了上述4亿余元不良贷款。信达还在公告中直陈"以某一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商业零售业的企业集团债权为主"。
这4亿余元可疑类贷款既无授信,也无明确抵押物,贷款用途不详,长年不能收回。一般人根本不敢接,能接的人只有黄俊钦兄弟。一旦他们以4折价顺利购回这个资产包,就等于用1个多亿抹平了4个多亿的问题贷款,不会再被追债了。
1993年黄俊钦兄弟分家时,无论是新恒基还是国美,都远未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1993年后,黄俊钦开始倾力投入房地产业,之后几年,在北京先后建成鹏润大厦、静安中心,以及新恒基大厦。其间,时时可遇早期民营资本介入房地产开发时面临的诸多障碍,并经历着严重的资金缺血。兄弟二人在鹏润大厦建设时期曾发生激烈争执,一度反目。鹏润大厦系黄俊钦所建,黄光裕购买其中部分,但迟迟未向哥哥支付楼款。据说黄光裕当时手头非常艰难,而黄俊钦也很缺钱。
国美电器1999年走出京城,在天津、上海、河北等地建连锁店。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国美电器2001年跻身"中国连锁百强"第六名,2006年底在全国拥有84家门店,销售收入逾60亿元。在外界眼里,黄光裕兄弟的黄金时代正是始自2001年前后。这段时间,京城房地产方兴未艾,兄弟二人都不断购置地块。
"我们发现,黄俊钦兄弟从中行北京分行贷出的10多亿元资金,绝大多数已陆续通过建成的房地产项目回笼,但他们还是长期不还。"参与调查者指出,"这些资金大量转出境外,很可能被用于炒股和炒期货,或用做其他投资。"
2001年中,黄光裕将北京鹏润大厦内的三间物业置入香港公司京华自动化(0493。hk),获得1200万港元现金及上市公司13。4%的股份。次年,再以现金1。35亿港元认购京华自动化配售股份,之后经少量减持,持股上市公司74。5%,并将公司更名为中国鹏润。
同样在2002年,黄光裕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中国鹏润收购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北里的一处地块,宣称公司将转向物业开发及经营。此举表明,这一时期黄光裕在港上市的目标还是着眼于内地房地产的融资和开发。
借壳上市需要大笔资金,而借壳之初,公司在香港市场并无融资能力。正是在此时,黄光裕透过一家担保公司从中行北京分行陆续贷出4亿余元汽车贷款。"这些贷款非常零碎,很多都是100多万元一笔。"知情人透露,"做车贷非常麻烦,但他仍然以零敲碎打的方式,三年时间里共贷出4个多亿,这些钱大多数流向境外,反映出当时他在境外急需用钱。"
即便如此,资金的缺口仍然远远超出供给。毕竟套现是有限的,事实上为了维持股价,黄光裕还需时常购入国美电器股份来托市。另一方面,套现资金被迅速用于国内房地产开发和国美电器在全国的扩张,但是钱永远都不够用。
同样在颠峰期的2004年,无论国美电器还是鹏润地产,都开始了急遽扩张。截至2006年中,国美电器半年报宣称,包括非上市部分在内的国美电器专卖店已达558家,遍布全国168座城市。其中,隶属上市公司的专卖店总计338家,当年上半年销售额为121。68亿元,创造净利润3。45亿元。
2007年1月16日,国美电器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声明,公安部针对黄光裕及其间接持有的鹏润房地产公司的协助调查已经正式撤消。就如一位接近调查组的人员所称,"要综合考虑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法律效应。"这一次,黄光裕安然脱险。
黄光裕后来就此事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这一切不过是商务法律纠纷,最后相关贷款已经结清。
较为普遍的说法是黄光裕最终从香港调来巨额资金,弥补了贷款窟窿,并交纳上亿元的逃税罚款。在平息这一事件的过程中,黄光裕在调取资金时涉嫌非法换汇,而此行为亦被有关部门发现。更重要的是,黄光裕从此进入公安部门视野。由于其贷款创富中的种种情节并未受到法律处置,从而为后来进一步调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