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53wx.com,政界乾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交,打过照面,却几乎没说过话。看着窗外路边上掠过的一排排新栽下才两年,虽值秋天依然树干笔挺、绿意焕发的杨树以及绿化带外围泛着银色光泽、蜿蜒曲折的小河、刚刚收割后空旷辽阔的田野,尹凡任意地朝后躺在座椅上,心里头透出一股舒朗的感觉。他和郝东民聊起各自是什么时候进省委大院工作的,以前在哪儿读书、毕业后在哪些地方过、读书时学校里发生过一些什么趣闻等等,竟觉得饶有兴致。尹凡一直很少和别人这样闲聊,一来他生性不喜多言,以为类似这样的闲聊其实毫无意义,属于无聊的行为,二来也怕有什么个人隐秘的、不合时俗的念头会在闲聊中无意透露,让别人窥见内心。但此刻不同。说实在的,今天他的心情洋溢着一种说不清的愉悦之感,这种感觉在身体里面的各个部位萌动、发酵甚至膨胀,以至从胳膊、手一直到腿和脚,都产生一阵一阵酥麻的传动,有点像喝酒喝到微熏时的那种体验。从读大学时起,尹凡往返家乡的次数多到不可记数,唯独这一次,他有了一路上想和人分享内心感觉的冲动。
郝东民告诉尹凡,自己也是从省城大学毕业的,学的是政教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搞政工和组织人事工作,不两年就调进了省委组织部,以后再也没有挪过窝。他讲述的口气,似乎在为自己的经历单一而感到遗憾,但尹凡却听出,郝东民对自己的经历和现状其实是满意。在学校读书或者刚毕业那几年,听说是读政教系的,其他系的同学心里都会有一种瞧不太起的感觉,但后来就不会了。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到了社会上,他的成就或者说是成功,完全与个人在学校里学的什么专业毫无关系。有学数学的,竟然在媒体工作,还成了所谓的“名记”;有学中文的,却个人办起了企业,整天忙得像个跑江湖的,算起那个帐,精得赛过计算器。至于进入政界里混的,更是学什么的都有,无论你读的是哲学、心理学、政治学还是工程学,哪怕你是学文艺和体育出身,只要用心钻进去,居然也能扶摇直上,成为某地方、某单位的一时明星。这就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尹凡说,你呆的那家企业我知道,从税收到工青妇工作,一直是我们省里的支柱和标兵嘛。尹凡又说,郝处长读大学那会儿,我正在读研。我隐约记得校学生会有一个很出名的干部,也姓郝,是不是你呀?郝东民微微一笑,惭愧,比起你来我可是差距大了。尹凡说,哪里话,你现在已经在省委核心岗位上工作,说明母校培养人才的确有眼光啊。郝东民说,尹市长(管干部工作的组织观念就是强,尹凡身份这才刚变动,他在称呼上就能马上跟进)开我的玩笑!你这样的才子,才真的给母校争光呢。这次又受命到一线工作,更能全方位地发挥你的才干,也给校友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呢。
哪里哪里,这都是组织上的培养。尹凡一边谦虚地表白,一边品味郝东民的话。他听得出,郝东民话语里没有一点讥讽的意思。干部们上上下下,郝东民见得多了,尤其是到了厅这一级的干部,考察呀,鉴定呀,没有不经过他的手的,尹凡自信经他过手的官员里,自己从素质上讲绝对应该算强的;况且郝东民要提拔到自己今天的位置,不过早晚的事。以他的见识,这完全属于正常调动,没必要少见多怪的。郝东民话里的关键词是“全方位”这三个字。目前官场,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但凡从事文字工作的,几乎一辈子就与材料啊、报告啊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提拔或调动,也都是在类似的岗位上转圈子。而那些从来不写文字的人,在安排上似乎就不存在任何框框,领导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一点也不用考虑他过去是干什么的。这让机关里那些从事文字工作的干部满腹牢骚和怨言,却又是无可奈何。有些基层单位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本是作为笔杆子调进机关的,一旦进来后,就想方设法不再干写材料的苦差使,上级安排的材料任务,不是一推二六五,就是打马虎眼敷衍了事,让领导不得不重新考虑调人进来写材料。而目前的行政管理方式中,材料又是不可须臾缺少的,所以,这里面就形成一个怪圈:机关新调进(或招进)的人员多要求是能写文章的笔杆子,但不管调多少干部进了机关,机关里最缺的还是笔杆子。郝东民尽管自己不是写文章的,但对于上上下下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却是非常了解。他多次到各地考察干部,据他的体会,但凡被各地官员们一致认为文章写得好的干部,在考察时谈观点、谈个人对考察对象政绩、人品等等方面情况的评价和看法,往往更有逻辑性,更能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倘若要展开一点,谈对当地改革和发展的评价,在简短的三两分钟里,许多人往往罗罗嗦嗦扯不清楚,而笔杆子们(除去那些特木讷的)每每三言两语,就能把自己的看法清晰地讲述出来。仅从这个角度看,文人们要真的赋予某种重要的工作,如果不说一定比别的人干得好的话,至少不会比别的人干得差。当然,这些看法一直沉淀在郝东民的脑子里,从来没有对人说起过,因为类似这样的观点是与当前不少地方领导的观念不相符的,所以尽管他是干部处长,也同样不便轻易对人言。在和尹凡的聊天中,他委婉地把自己平时得出的想法表达了出来,他知道像尹凡这种经历的人肯定赞同他的这一观点。尹凡内心当然十分赞同郝东民说的“全方位发挥才干”的意思。要说他初入官场还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不适应的话,那么随着看清了官场一些人的底细和斤两,倒是觉得像自己这样的纯文人,要真的放出来干些事,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比起那些官场油子来,至少政策观念、责任意识和实干精神会更强。他还真想像郝东民说的那样,到河阳干点实事,做点业绩,不图个人私利,只求获得老百姓认可,也就行了。
两人在车上越聊越觉得相互之间共同的观点很多,因此兴致也就越来越高。他们后来竟谈起学校老师们的趣闻。郝东民说,听说你的导师范哲老先生是个拗脾气。他那时带了个在职博士,就是社会学系的副教授。后来那个副教授担任行政职务,当了系里的副主任,事务性的事忙得不可开交,博士论文写得就潦草了一些,还没有按时交,拖了两三个月。到论文答辩的时候,范老师就是不肯通过,系主任来做工作都不行,弄得那个副主任很没面子,一气之下甚至向学校提出要辞去副主任的职务。还是学校领导出面,让他把博士论文做了不少修改,这才勉强通过。尹凡则说,你们中文系的黄皓老教授还不是一样!他一心埋头在学问里面,谁去见他都不见。他在家里做学问的时候,怕别人来找,就在门上挂一块牌子,上面写“黄教授今天外出”等他真正外出的时候,那块牌子因用不着挂,反而放在了家里。弄清楚了这个规律,别人便知道了,只要他家的门上挂起了“黄教授今天外出”的牌子,那他一准在家里面;倒是门上没挂那块牌子的时候,他一定不在家。说到这里,尹凡和郝东民两个人不由开怀大笑了起来。
齐欢副秘书长回过头来,笑着说,尹市长过去在我们河阳也一直是知名人物啊!尹凡摆摆手道,我什么时候知名过?当着郝处长你说这么夸张的话,可是不应该啊!说完,大家又笑了起来。
交,打过照面,却几乎没说过话。看着窗外路边上掠过的一排排新栽下才两年,虽值秋天依然树干笔挺、绿意焕发的杨树以及绿化带外围泛着银色光泽、蜿蜒曲折的小河、刚刚收割后空旷辽阔的田野,尹凡任意地朝后躺在座椅上,心里头透出一股舒朗的感觉。他和郝东民聊起各自是什么时候进省委大院工作的,以前在哪儿读书、毕业后在哪些地方过、读书时学校里发生过一些什么趣闻等等,竟觉得饶有兴致。尹凡一直很少和别人这样闲聊,一来他生性不喜多言,以为类似这样的闲聊其实毫无意义,属于无聊的行为,二来也怕有什么个人隐秘的、不合时俗的念头会在闲聊中无意透露,让别人窥见内心。但此刻不同。说实在的,今天他的心情洋溢着一种说不清的愉悦之感,这种感觉在身体里面的各个部位萌动、发酵甚至膨胀,以至从胳膊、手一直到腿和脚,都产生一阵一阵酥麻的传动,有点像喝酒喝到微熏时的那种体验。从读大学时起,尹凡往返家乡的次数多到不可记数,唯独这一次,他有了一路上想和人分享内心感觉的冲动。
郝东民告诉尹凡,自己也是从省城大学毕业的,学的是政教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搞政工和组织人事工作,不两年就调进了省委组织部,以后再也没有挪过窝。他讲述的口气,似乎在为自己的经历单一而感到遗憾,但尹凡却听出,郝东民对自己的经历和现状其实是满意。在学校读书或者刚毕业那几年,听说是读政教系的,其他系的同学心里都会有一种瞧不太起的感觉,但后来就不会了。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到了社会上,他的成就或者说是成功,完全与个人在学校里学的什么专业毫无关系。有学数学的,竟然在媒体工作,还成了所谓的“名记”;有学中文的,却个人办起了企业,整天忙得像个跑江湖的,算起那个帐,精得赛过计算器。至于进入政界里混的,更是学什么的都有,无论你读的是哲学、心理学、政治学还是工程学,哪怕你是学文艺和体育出身,只要用心钻进去,居然也能扶摇直上,成为某地方、某单位的一时明星。这就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尹凡说,你呆的那家企业我知道,从税收到工青妇工作,一直是我们省里的支柱和标兵嘛。尹凡又说,郝处长读大学那会儿,我正在读研。我隐约记得校学生会有一个很出名的干部,也姓郝,是不是你呀?郝东民微微一笑,惭愧,比起你来我可是差距大了。尹凡说,哪里话,你现在已经在省委核心岗位上工作,说明母校培养人才的确有眼光啊。郝东民说,尹市长(管干部工作的组织观念就是强,尹凡身份这才刚变动,他在称呼上就能马上跟进)开我的玩笑!你这样的才子,才真的给母校争光呢。这次又受命到一线工作,更能全方位地发挥你的才干,也给校友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呢。
哪里哪里,这都是组织上的培养。尹凡一边谦虚地表白,一边品味郝东民的话。他听得出,郝东民话语里没有一点讥讽的意思。干部们上上下下,郝东民见得多了,尤其是到了厅这一级的干部,考察呀,鉴定呀,没有不经过他的手的,尹凡自信经他过手的官员里,自己从素质上讲绝对应该算强的;况且郝东民要提拔到自己今天的位置,不过早晚的事。以他的见识,这完全属于正常调动,没必要少见多怪的。郝东民话里的关键词是“全方位”这三个字。目前官场,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但凡从事文字工作的,几乎一辈子就与材料啊、报告啊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提拔或调动,也都是在类似的岗位上转圈子。而那些从来不写文字的人,在安排上似乎就不存在任何框框,领导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一点也不用考虑他过去是干什么的。这让机关里那些从事文字工作的干部满腹牢骚和怨言,却又是无可奈何。有些基层单位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本是作为笔杆子调进机关的,一旦进来后,就想方设法不再干写材料的苦差使,上级安排的材料任务,不是一推二六五,就是打马虎眼敷衍了事,让领导不得不重新考虑调人进来写材料。而目前的行政管理方式中,材料又是不可须臾缺少的,所以,这里面就形成一个怪圈:机关新调进(或招进)的人员多要求是能写文章的笔杆子,但不管调多少干部进了机关,机关里最缺的还是笔杆子。郝东民尽管自己不是写文章的,但对于上上下下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却是非常了解。他多次到各地考察干部,据他的体会,但凡被各地官员们一致认为文章写得好的干部,在考察时谈观点、谈个人对考察对象政绩、人品等等方面情况的评价和看法,往往更有逻辑性,更能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倘若要展开一点,谈对当地改革和发展的评价,在简短的三两分钟里,许多人往往罗罗嗦嗦扯不清楚,而笔杆子们(除去那些特木讷的)每每三言两语,就能把自己的看法清晰地讲述出来。仅从这个角度看,文人们要真的赋予某种重要的工作,如果不说一定比别的人干得好的话,至少不会比别的人干得差。当然,这些看法一直沉淀在郝东民的脑子里,从来没有对人说起过,因为类似这样的观点是与当前不少地方领导的观念不相符的,所以尽管他是干部处长,也同样不便轻易对人言。在和尹凡的聊天中,他委婉地把自己平时得出的想法表达了出来,他知道像尹凡这种经历的人肯定赞同他的这一观点。尹凡内心当然十分赞同郝东民说的“全方位发挥才干”的意思。要说他初入官场还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不适应的话,那么随着看清了官场一些人的底细和斤两,倒是觉得像自己这样的纯文人,要真的放出来干些事,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比起那些官场油子来,至少政策观念、责任意识和实干精神会更强。他还真想像郝东民说的那样,到河阳干点实事,做点业绩,不图个人私利,只求获得老百姓认可,也就行了。
两人在车上越聊越觉得相互之间共同的观点很多,因此兴致也就越来越高。他们后来竟谈起学校老师们的趣闻。郝东民说,听说你的导师范哲老先生是个拗脾气。他那时带了个在职博士,就是社会学系的副教授。后来那个副教授担任行政职务,当了系里的副主任,事务性的事忙得不可开交,博士论文写得就潦草了一些,还没有按时交,拖了两三个月。到论文答辩的时候,范老师就是不肯通过,系主任来做工作都不行,弄得那个副主任很没面子,一气之下甚至向学校提出要辞去副主任的职务。还是学校领导出面,让他把博士论文做了不少修改,这才勉强通过。尹凡则说,你们中文系的黄皓老教授还不是一样!他一心埋头在学问里面,谁去见他都不见。他在家里做学问的时候,怕别人来找,就在门上挂一块牌子,上面写“黄教授今天外出”等他真正外出的时候,那块牌子因用不着挂,反而放在了家里。弄清楚了这个规律,别人便知道了,只要他家的门上挂起了“黄教授今天外出”的牌子,那他一准在家里面;倒是门上没挂那块牌子的时候,他一定不在家。说到这里,尹凡和郝东民两个人不由开怀大笑了起来。
齐欢副秘书长回过头来,笑着说,尹市长过去在我们河阳也一直是知名人物啊!尹凡摆摆手道,我什么时候知名过?当着郝处长你说这么夸张的话,可是不应该啊!说完,大家又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