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53wx.com,特战佣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百九十七章 蒋百里的分析
三人商量好把苏军指挥官弄到苏维埃港来,林叔立即以胡云峰的名义向远东苏军指挥发出邀请。胡云峰本以为把苏军指挥官邀请过来会有不小的难度。但林叔的邀请发出后,第二天就收到了回信,大部分人都将两天起程来苏维埃港。
在苏军指挥官来前,胡云峰要蒋百里根据已获得的情报和苏德战报做出莫斯科会战为什么德国会打得如此糟糕。蒋百里是战略家,这种分析非常在行,加上又有苏德战争完整的战前战中情报和战报,蒋百里仅了一天时间就给做出了让胡云峰十分震惊的分析报告。
见到胡云峰惊讶的脸色,蒋百里接过笑着对胡云峰道:“总司令,让我给你讲解我做出的分析。”
胡云峰点头,蒋百里马上侃侃而谈地说道:
一、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
早在希特勒在国会竞选总理之前,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德国陆军,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计划和阴谋中得到陆军的支持,但是德国陆军素来具有的职业**性,使他们不愿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当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并野心勃勃地梦想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时,陆军的将军们表示得很冷淡,他们即没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这个“门外汉”的领导,但是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实,德军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兵不血刃,对波兰和挪威的胜利也是易如反掌,这些胜利使得陆军的将军们对希特勒的态度有所好转,并开始支持他。这种支持虽然为希特勒领导陆军扫清了某些障碍,但是冯.布劳希奇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的事实也表明,陆军失去了他们以往的职业**性,陆军总司令部也成了希特勒发布命令的一个执行工具,这种一人独断专行的军事作风,在未来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严重的隐患。
在经济和工业生产方面,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让希特勒更为头疼的是,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领先突击角色,但是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再也无法将坦克的生产达到质的突破,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以德国在未来时间内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提高到800-1000辆/月,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仍管军事工业的运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气,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而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却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所生产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了22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而在燃料供给方面,德国已无法通过贸易手段购得大量的石油,最近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案就是首先实现对巴尔干和南欧的控制,德国需要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每一滴石油以维持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运行。这里要提到1941年春的巴尔干战役,意大利擅自对希腊开战,尽管德军的“马里塔”行动彻底肃清了英军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保证了德国对该地区的资源控制和运输,但是,由于意大利军队的拙劣表现,使得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不得不推迟近一个月,这间接地为今后德军在对苏战争中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埋下了伏笔。
由于巴尔干和南欧地区对德军燃料供应的重要性,德军对该地区的原则是扶植傀儡为主,军事占领为辅,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得到为德军充当炮灰的仆丛***队的战争支援。希特勒也同样利用一些与苏联接壤的小国与苏联的矛盾,将他们利用,成为自己的盟友,典型的例子是芬兰,严格来说,到了苏德战争后,芬兰的对苏战争与法西斯侵略没有必然联系,他们是真正的收复自己在1940年被苏军强占的领土。而对苏联本身,希特勒清楚,要想将闪电战达到最理想的条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麻痹苏联领导人的意志,使其放松警惕。德国不但与苏联签定了有效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与苏联加强了双边互助贸易,这些措施,使斯大林直到战争开始前的最后一刻,仍然认为德国的威胁只不过是吓中唬人而已。
德军本来就有取胜的机会,问题是希特勒和军队对战略目标的选择不同。希特勒深知战略资源对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因此不主张把兵力集中在中央集团军方向,而是集中在南线,占领乌克兰的产粮区,顿巴斯的煤炭产区和工业基地,进而兵进高加索,占领格罗茈尼和巴库的油田。而军队更注重莫斯科的战略地位,期望与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决战,占领莫斯科的荣誉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莫斯科是苏联的交通枢纽,占领莫斯科就等于将苏军分割成南北两个无法产生战略协调的部分。
这两个目标完成一个,苏联都将整体瘫痪,很可能斯大林被迫与德国谈判,如果不是投降的话。问题的军队与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给了苏联活命的机会。1941年夏,如果古德里安装甲军直取莫斯科,以当时德军进攻的势头相信苏联首都不过是囊中之物,占领莫斯科对于苏联将是致命的.但希特勒却命令古德里安向南旋转,归南集团军群建制,配合南集团军群进行了基铺会战,歼灭了苏军60万人。既然希特勒已经将战略目标放在南俄,古德里安就应该继续留在南集团军群,席卷顿巴斯盆地,直取罗斯托夫,进而占领高加索南麓,以当时德军的能力,这也不是问题.那么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对苏联也是致命的。可惜希特勒屈服于军队的压力,命令古德里安装甲军归还中央集团军群建制,重新向莫斯科方向进攻。但宝贵的时间已经丧失了,绵绵的秋雨和可怕的隆冬来临了,德军的进攻成了强弩之末。在中央方向,虽然在维亚济马又歼灭了苏军60万人,但攻势不得不终止在莫斯科城下。而南线德军也只到罗斯托夫,无力前进了。客观的说,不能说希特勒的思维是错的,也不能说古德里安和布劳希奇是错的。错就错在没有一个战略行动是坚决的,在两个战略方向徘徊是兵家大忌!
二、德军的武器配备及其在苏德战争前的军事行动
根据古德里安将军的设想,德军在未来战争中将具备两种不同用途的坦克,一种是装备反坦克炮的主战坦克,另一种是装备近、中距离射程榴弹炮的步兵支援坦克。这种设想最终形成潘泽尔iii和潘泽尔iv型坦克。然而,由于《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德国不允许装备装甲车辆,使德国在坦克的设计上还处于不发达的程度,抛开无线电技术,就坦克的三项基本性能——火力、防护力、机动性而言,德国坦克,特别是在1941年以前,较比法国和苏联坦克在总体性能上要差许多,法国坦克虽然不重视机动性,但主力中型坦克索玛35的时速要在马克ii... -->>
第三百九十七章 蒋百里的分析
三人商量好把苏军指挥官弄到苏维埃港来,林叔立即以胡云峰的名义向远东苏军指挥发出邀请。胡云峰本以为把苏军指挥官邀请过来会有不小的难度。但林叔的邀请发出后,第二天就收到了回信,大部分人都将两天起程来苏维埃港。
在苏军指挥官来前,胡云峰要蒋百里根据已获得的情报和苏德战报做出莫斯科会战为什么德国会打得如此糟糕。蒋百里是战略家,这种分析非常在行,加上又有苏德战争完整的战前战中情报和战报,蒋百里仅了一天时间就给做出了让胡云峰十分震惊的分析报告。
见到胡云峰惊讶的脸色,蒋百里接过笑着对胡云峰道:“总司令,让我给你讲解我做出的分析。”
胡云峰点头,蒋百里马上侃侃而谈地说道:
一、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
早在希特勒在国会竞选总理之前,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德国陆军,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计划和阴谋中得到陆军的支持,但是德国陆军素来具有的职业**性,使他们不愿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当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并野心勃勃地梦想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时,陆军的将军们表示得很冷淡,他们即没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这个“门外汉”的领导,但是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实,德军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兵不血刃,对波兰和挪威的胜利也是易如反掌,这些胜利使得陆军的将军们对希特勒的态度有所好转,并开始支持他。这种支持虽然为希特勒领导陆军扫清了某些障碍,但是冯.布劳希奇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的事实也表明,陆军失去了他们以往的职业**性,陆军总司令部也成了希特勒发布命令的一个执行工具,这种一人独断专行的军事作风,在未来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严重的隐患。
在经济和工业生产方面,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让希特勒更为头疼的是,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领先突击角色,但是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再也无法将坦克的生产达到质的突破,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以德国在未来时间内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提高到800-1000辆/月,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仍管军事工业的运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气,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而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却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所生产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了22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而在燃料供给方面,德国已无法通过贸易手段购得大量的石油,最近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案就是首先实现对巴尔干和南欧的控制,德国需要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每一滴石油以维持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运行。这里要提到1941年春的巴尔干战役,意大利擅自对希腊开战,尽管德军的“马里塔”行动彻底肃清了英军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保证了德国对该地区的资源控制和运输,但是,由于意大利军队的拙劣表现,使得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不得不推迟近一个月,这间接地为今后德军在对苏战争中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埋下了伏笔。
由于巴尔干和南欧地区对德军燃料供应的重要性,德军对该地区的原则是扶植傀儡为主,军事占领为辅,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得到为德军充当炮灰的仆丛***队的战争支援。希特勒也同样利用一些与苏联接壤的小国与苏联的矛盾,将他们利用,成为自己的盟友,典型的例子是芬兰,严格来说,到了苏德战争后,芬兰的对苏战争与法西斯侵略没有必然联系,他们是真正的收复自己在1940年被苏军强占的领土。而对苏联本身,希特勒清楚,要想将闪电战达到最理想的条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麻痹苏联领导人的意志,使其放松警惕。德国不但与苏联签定了有效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与苏联加强了双边互助贸易,这些措施,使斯大林直到战争开始前的最后一刻,仍然认为德国的威胁只不过是吓中唬人而已。
德军本来就有取胜的机会,问题是希特勒和军队对战略目标的选择不同。希特勒深知战略资源对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因此不主张把兵力集中在中央集团军方向,而是集中在南线,占领乌克兰的产粮区,顿巴斯的煤炭产区和工业基地,进而兵进高加索,占领格罗茈尼和巴库的油田。而军队更注重莫斯科的战略地位,期望与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决战,占领莫斯科的荣誉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莫斯科是苏联的交通枢纽,占领莫斯科就等于将苏军分割成南北两个无法产生战略协调的部分。
这两个目标完成一个,苏联都将整体瘫痪,很可能斯大林被迫与德国谈判,如果不是投降的话。问题的军队与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给了苏联活命的机会。1941年夏,如果古德里安装甲军直取莫斯科,以当时德军进攻的势头相信苏联首都不过是囊中之物,占领莫斯科对于苏联将是致命的.但希特勒却命令古德里安向南旋转,归南集团军群建制,配合南集团军群进行了基铺会战,歼灭了苏军60万人。既然希特勒已经将战略目标放在南俄,古德里安就应该继续留在南集团军群,席卷顿巴斯盆地,直取罗斯托夫,进而占领高加索南麓,以当时德军的能力,这也不是问题.那么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对苏联也是致命的。可惜希特勒屈服于军队的压力,命令古德里安装甲军归还中央集团军群建制,重新向莫斯科方向进攻。但宝贵的时间已经丧失了,绵绵的秋雨和可怕的隆冬来临了,德军的进攻成了强弩之末。在中央方向,虽然在维亚济马又歼灭了苏军60万人,但攻势不得不终止在莫斯科城下。而南线德军也只到罗斯托夫,无力前进了。客观的说,不能说希特勒的思维是错的,也不能说古德里安和布劳希奇是错的。错就错在没有一个战略行动是坚决的,在两个战略方向徘徊是兵家大忌!
二、德军的武器配备及其在苏德战争前的军事行动
根据古德里安将军的设想,德军在未来战争中将具备两种不同用途的坦克,一种是装备反坦克炮的主战坦克,另一种是装备近、中距离射程榴弹炮的步兵支援坦克。这种设想最终形成潘泽尔iii和潘泽尔iv型坦克。然而,由于《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德国不允许装备装甲车辆,使德国在坦克的设计上还处于不发达的程度,抛开无线电技术,就坦克的三项基本性能——火力、防护力、机动性而言,德国坦克,特别是在1941年以前,较比法国和苏联坦克在总体性能上要差许多,法国坦克虽然不重视机动性,但主力中型坦克索玛35的时速要在马克ii...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