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文学网 www.53wx.com,时空收割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六月,河东郡发生了一次蝗灾,皇子刘德献上灭蝗策,刷了一波声望。
此后他又前往河东,在汾阴掘出了可能是从前夏禹九州鼎之一的徐州鼎,也就是后来的汉鼎,再一次狠狠的刷了一波声望。
而在此之前,在诸大臣的进逼之下,天子刘启已然把刘德的便宜老哥刘荣和弟弟刘非送出了长安,裂常山郡为二国。东为常山国西为中山国,封刘荣为常山王,封刘非为中山王。
至今为止,仍旧留在洛阳的成年皇子,就仅仅只剩下刘德一人。
虽然天子刘启仍旧没有正式确立刘德的皇太子地位,这样的结果已经能让很多人,尤其是追随刘德这个充满潜力的皇子的潜邸之臣满意了。
刘德成了不是皇太子的皇太子。
待到刘德返回长安,刘启杀母存子,正式册封刘德为皇太子。
追随刘德的众人终于扬眉吐气,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就不再是某皇子的幕僚,而是真真正正的太子百僚之一了。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之中刘建维持着自身神隐的状态。
他的知名度已经刷的足够高了,不需要冒险干扰剧情的进程,让剧情自己平稳的向前发展就可以了。系统也不是主神,不会看他刷声望刷的太轻松就突然给他增加难度。
在刘德改名刘彻成了太子之后,刘健连凑到刘德身边一起吹吹牛逼都不行了。
因为他是太子了,他的一言一行都要被史官给记录下来。如果再跟刘健一起像从前那样和刘健打打闹闹,被史官记上一笔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怕是某个嘴歪的史官就此传出什么太子无人君之象,刘健乃太子幸臣这样的话来然后传的满长安都是。
千万不要以为史官的嘴巴有多严,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史官很多时候都在暗地里兼职小说家,否则你以为长安街头那些绘声绘色的宫闱秘闻真的是谁谁谁在自己家里臆想出来的吗?
这一点上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原汉武帝时受了宫刑的司马迁,鼎鼎大名的太史公了。
他所写的纪传体小说《史记》的影响力高到了让后世文人膜拜的地步,乃至到了堂而皇之改变历史的地步。跟司马迁比起来,历史尊重红老虎只是小意思。
在史记的影响下,项羽从鲁王变成了西楚霸王。商朝最后一任人王帝子辛成了从功过参半好大喜功的有为之君变成了酒池肉林,剖开比干之心的荒淫暴虐之君。在史记之中真正的历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以至于后世人往往据此非议司马迁,说司马迁瞎几把乱写欺骗了后世人。
但是这确实是冤枉了太史公了,因为他老人家虽然担任的是史官,但是他写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正史,而是一本小说而已。
没错《史记》实际上是一本小说,只不过是采取了史书的格式来书写。即便是在现在,类似的野史小说也已经多到天下人见怪不怪的程度。
作为一本小说,史记自然记载了诸多荒诞不经的传闻轶事,毕竟小说家言自然要以惊悚和吸引眼球为要,要让人看的好奇,听的惊奇,要充满浪漫的想象力。
偏偏传到了后世,《史记》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竟然变成了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很多人当成了正史。司马迁也从一介小说家变成了鼎鼎大名的太史公,成了后来史官的精神偶像。
太史公要是有幸活到那个时候,只怕也是要啧啧称奇的。
有些人自己把小说当成正史看,知道了真相之后又要责怪太史公欺骗后世人。若是太史公地下有灵,只怕要爬起来在史记前面添上“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字样。
只能说政治这玩意确实有让人弱智的作用,最开始的时候谁都知道史记只是一本小说,整个汉朝从来都不把史记当成真事,顶天了也就... -->>
六月,河东郡发生了一次蝗灾,皇子刘德献上灭蝗策,刷了一波声望。
此后他又前往河东,在汾阴掘出了可能是从前夏禹九州鼎之一的徐州鼎,也就是后来的汉鼎,再一次狠狠的刷了一波声望。
而在此之前,在诸大臣的进逼之下,天子刘启已然把刘德的便宜老哥刘荣和弟弟刘非送出了长安,裂常山郡为二国。东为常山国西为中山国,封刘荣为常山王,封刘非为中山王。
至今为止,仍旧留在洛阳的成年皇子,就仅仅只剩下刘德一人。
虽然天子刘启仍旧没有正式确立刘德的皇太子地位,这样的结果已经能让很多人,尤其是追随刘德这个充满潜力的皇子的潜邸之臣满意了。
刘德成了不是皇太子的皇太子。
待到刘德返回长安,刘启杀母存子,正式册封刘德为皇太子。
追随刘德的众人终于扬眉吐气,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就不再是某皇子的幕僚,而是真真正正的太子百僚之一了。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之中刘建维持着自身神隐的状态。
他的知名度已经刷的足够高了,不需要冒险干扰剧情的进程,让剧情自己平稳的向前发展就可以了。系统也不是主神,不会看他刷声望刷的太轻松就突然给他增加难度。
在刘德改名刘彻成了太子之后,刘健连凑到刘德身边一起吹吹牛逼都不行了。
因为他是太子了,他的一言一行都要被史官给记录下来。如果再跟刘健一起像从前那样和刘健打打闹闹,被史官记上一笔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怕是某个嘴歪的史官就此传出什么太子无人君之象,刘健乃太子幸臣这样的话来然后传的满长安都是。
千万不要以为史官的嘴巴有多严,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史官很多时候都在暗地里兼职小说家,否则你以为长安街头那些绘声绘色的宫闱秘闻真的是谁谁谁在自己家里臆想出来的吗?
这一点上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原汉武帝时受了宫刑的司马迁,鼎鼎大名的太史公了。
他所写的纪传体小说《史记》的影响力高到了让后世文人膜拜的地步,乃至到了堂而皇之改变历史的地步。跟司马迁比起来,历史尊重红老虎只是小意思。
在史记的影响下,项羽从鲁王变成了西楚霸王。商朝最后一任人王帝子辛成了从功过参半好大喜功的有为之君变成了酒池肉林,剖开比干之心的荒淫暴虐之君。在史记之中真正的历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以至于后世人往往据此非议司马迁,说司马迁瞎几把乱写欺骗了后世人。
但是这确实是冤枉了太史公了,因为他老人家虽然担任的是史官,但是他写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正史,而是一本小说而已。
没错《史记》实际上是一本小说,只不过是采取了史书的格式来书写。即便是在现在,类似的野史小说也已经多到天下人见怪不怪的程度。
作为一本小说,史记自然记载了诸多荒诞不经的传闻轶事,毕竟小说家言自然要以惊悚和吸引眼球为要,要让人看的好奇,听的惊奇,要充满浪漫的想象力。
偏偏传到了后世,《史记》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竟然变成了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很多人当成了正史。司马迁也从一介小说家变成了鼎鼎大名的太史公,成了后来史官的精神偶像。
太史公要是有幸活到那个时候,只怕也是要啧啧称奇的。
有些人自己把小说当成正史看,知道了真相之后又要责怪太史公欺骗后世人。若是太史公地下有灵,只怕要爬起来在史记前面添上“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字样。
只能说政治这玩意确实有让人弱智的作用,最开始的时候谁都知道史记只是一本小说,整个汉朝从来都不把史记当成真事,顶天了也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