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文学网 www.53wx.com,寒门望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环境,都令他对于古代有了崭新认识。
从前,他也始终认为大明是亡自党争,对东林党深恶痛绝,衍伸下来对古代的文人非常厌恶,认为他们只知道读死书,空谈误国。
这些日子下来,却发现固然朝堂上有党争,儒家名人喜欢谈经论道,但是身边亦有一批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文人,这些知识分子非常喜欢时时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找到基于他们自己生活经验的日常生活的小窍门,然后将这些记录下来,一点点的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年轻人认为此乃整个社会逐渐世俗化的一大趋势,比如二十年前的自家,听长辈说那时候伦理纲常几乎贯穿于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一门之内,父子兄弟与长幼尊卑之间,泾渭分明,各有条理,正所谓一日之饮食起居、动静语默,都要谨守着儒家“中正”的原则,一丝一毫不能违逆。
仅仅二十年而已,自家的规矩观念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大概是身处于经济最发达的江南中心,传统齐家开始向着治家的方向转向,也就是说家族也不想过清贫的生活了,各阶层都不愿再过清贫乐道的日子,富足安康成了每个人的追求。
观一叶而知秋,整个社会正处于享乐主义的大气候下,以前儒家讲究戒声色货利,佛家讲究戒色声香味,道家讲究戒酒色财气,现在全变了,大有一切向钱看的架势。
或许可以批评明朝在走向奢靡堕落,但现在的人怎么能知道未来呢?怎么能预知满清进了关呢?
享乐主义并没错,甚至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即天下为已任,死而后已的大担当;乃是希望老人有衣有食,黎民不饥不寒的大理想境界,并视为儒家自己的一大快乐,所以人人乐见经济发达。
年轻人的家族属于“吴江”文派,与知名的公安派一样,追求的是一个人如果身处于繁华之中,还能做到不忘清净之乐,或者说处于寂寞之中,却又能断绝繁华之想,这才是真正的“上根之器”,可惜太难做到了。
反正年轻人自知自己就万万做不到,赚钱了就得享乐啊!俗的一面无非喝酒吃肉,大屋大院,有几个二八佳人作伴;雅一点收藏一些古董书画,弈棋弹琴,名山胜水的走走,过一辈子清闲舒适的生活。
这方面他很推崇务实派文人的观点而不是吴江派,所谓达道之士会完全忘情于“食、色、名、利”。他认为圣人对声色名利这四个字,绝不可以将之曲解为“货财不入手,声色不入耳目”,而是应该順自然而当为,不营心于声色货利之中。
当然这观念他在家里提都不敢提,因为与继承了宋儒的吴江派大相径庭,甚至已经太过离经叛道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虽然这首东林书院的名联还未问世,但是这观念早已是千百年来江南读书人的共识。遥想当年太祖皇帝大肆杀戮功臣官员,一时间朝堂官场人人风声鹤唳,不过朱元璋对于读书人倒是十分体恤爱护,一批批的寒门之子因国家的资助鼓励,发奋读书,一批批的走向官场,而在野的士林则一代代以抨击时政为己任。
有意思的是帝王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被整个士林骂的狗血喷头,成名的读书人自己却往往以游戏放荡为倜傥,挥金挟妓为风流,酗酒骂人为风尚,自谓“无损于名声也。”
年轻客人的目光一会儿清亮,一会儿迷惘,正如同他现在的遭遇一样,时时刻刻充满着不确定性。
横跨在水面上的一座座石桥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出深深的婉约,令人恍惚古诗中的画面浮现眼前。
那穿着素净撑着油纸伞的柔美身影,一步步从巷子深处走来。
精致的窗户内,袅袅的香气萦绕,无视船娘骚扰的青衫客想象着里头的丽人,轻轻抿一口清茶,唇齿留香。
忽然,空灵幽静的古琴音响起,顿时令对未来感到焦躁的青衫客一颗心逐渐地沉静下来。
安静的小镇,水乡的剪影在房檐下洒落,风吹过,带着暗香。
摇船的船娘穿着蓝印花布小袄,蓝色的裙子,鬓角戴着红色的纱花,一船二人各自神态悠闲的划着小船缓缓而行,婉转悦耳的吴侬软语随着清澈的水流一起荡漾到远方··
美,不过如此。
“客官,不远处有一处僻静没有人家的水坞,可愿前去一观吗?”
说着话的船娘冲着回首的青衫客妩媚一笑,习惯性的举手拢了拢耳边散乱的发丝,目光如星。
的环境,都令他对于古代有了崭新认识。
从前,他也始终认为大明是亡自党争,对东林党深恶痛绝,衍伸下来对古代的文人非常厌恶,认为他们只知道读死书,空谈误国。
这些日子下来,却发现固然朝堂上有党争,儒家名人喜欢谈经论道,但是身边亦有一批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文人,这些知识分子非常喜欢时时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找到基于他们自己生活经验的日常生活的小窍门,然后将这些记录下来,一点点的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年轻人认为此乃整个社会逐渐世俗化的一大趋势,比如二十年前的自家,听长辈说那时候伦理纲常几乎贯穿于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一门之内,父子兄弟与长幼尊卑之间,泾渭分明,各有条理,正所谓一日之饮食起居、动静语默,都要谨守着儒家“中正”的原则,一丝一毫不能违逆。
仅仅二十年而已,自家的规矩观念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大概是身处于经济最发达的江南中心,传统齐家开始向着治家的方向转向,也就是说家族也不想过清贫的生活了,各阶层都不愿再过清贫乐道的日子,富足安康成了每个人的追求。
观一叶而知秋,整个社会正处于享乐主义的大气候下,以前儒家讲究戒声色货利,佛家讲究戒色声香味,道家讲究戒酒色财气,现在全变了,大有一切向钱看的架势。
或许可以批评明朝在走向奢靡堕落,但现在的人怎么能知道未来呢?怎么能预知满清进了关呢?
享乐主义并没错,甚至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即天下为已任,死而后已的大担当;乃是希望老人有衣有食,黎民不饥不寒的大理想境界,并视为儒家自己的一大快乐,所以人人乐见经济发达。
年轻人的家族属于“吴江”文派,与知名的公安派一样,追求的是一个人如果身处于繁华之中,还能做到不忘清净之乐,或者说处于寂寞之中,却又能断绝繁华之想,这才是真正的“上根之器”,可惜太难做到了。
反正年轻人自知自己就万万做不到,赚钱了就得享乐啊!俗的一面无非喝酒吃肉,大屋大院,有几个二八佳人作伴;雅一点收藏一些古董书画,弈棋弹琴,名山胜水的走走,过一辈子清闲舒适的生活。
这方面他很推崇务实派文人的观点而不是吴江派,所谓达道之士会完全忘情于“食、色、名、利”。他认为圣人对声色名利这四个字,绝不可以将之曲解为“货财不入手,声色不入耳目”,而是应该順自然而当为,不营心于声色货利之中。
当然这观念他在家里提都不敢提,因为与继承了宋儒的吴江派大相径庭,甚至已经太过离经叛道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虽然这首东林书院的名联还未问世,但是这观念早已是千百年来江南读书人的共识。遥想当年太祖皇帝大肆杀戮功臣官员,一时间朝堂官场人人风声鹤唳,不过朱元璋对于读书人倒是十分体恤爱护,一批批的寒门之子因国家的资助鼓励,发奋读书,一批批的走向官场,而在野的士林则一代代以抨击时政为己任。
有意思的是帝王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被整个士林骂的狗血喷头,成名的读书人自己却往往以游戏放荡为倜傥,挥金挟妓为风流,酗酒骂人为风尚,自谓“无损于名声也。”
年轻客人的目光一会儿清亮,一会儿迷惘,正如同他现在的遭遇一样,时时刻刻充满着不确定性。
横跨在水面上的一座座石桥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出深深的婉约,令人恍惚古诗中的画面浮现眼前。
那穿着素净撑着油纸伞的柔美身影,一步步从巷子深处走来。
精致的窗户内,袅袅的香气萦绕,无视船娘骚扰的青衫客想象着里头的丽人,轻轻抿一口清茶,唇齿留香。
忽然,空灵幽静的古琴音响起,顿时令对未来感到焦躁的青衫客一颗心逐渐地沉静下来。
安静的小镇,水乡的剪影在房檐下洒落,风吹过,带着暗香。
摇船的船娘穿着蓝印花布小袄,蓝色的裙子,鬓角戴着红色的纱花,一船二人各自神态悠闲的划着小船缓缓而行,婉转悦耳的吴侬软语随着清澈的水流一起荡漾到远方··
美,不过如此。
“客官,不远处有一处僻静没有人家的水坞,可愿前去一观吗?”
说着话的船娘冲着回首的青衫客妩媚一笑,习惯性的举手拢了拢耳边散乱的发丝,目光如星。